105 卷首語
本期來到「宣教有關係」系列之二,宣教工人與老家群體的關係。 …
本期來到「宣教有關係」系列之二,宣教工人與老家群體的關係。 …
每當提到差傳鐵三角,總會以教會、差會和宣教士為主角,可是這鐵三角也不是牢不可破,其中也有弱點;特別在關係上, …
從小我在傳統民間信仰的農村家庭長大,後來在基督教學校認識主並受洗,因害怕父母生氣,當了四年秘密的基督徒。直到一個特殊的時刻,我母親跟我在一間教堂裡做禮拜,那天碰巧是聖餐主日。當我還在矛盾糾結如何逃過母親的眼目時,似乎聽到祂的提醒 …
在各樣的故舊關係中,友誼可能是最不自然的一種。父母和家人的關係是一種天倫的羈絆;和差派教會的牧長之間,則有責任與義務為基調,讓關係持續發展。那麼,教會弟兄姊妹呢?是友情歷久一樣濃,或是感嘆人走茶涼? 本刊編輯邀請了兩位宣教士來談談對家鄉肢體的感想,也幫助我們反思自己的角色。(因為受訪者掏心掏肺分享,為避免流彈誤傷友軍,請容許我們以代名呈現訪談內容。) …
幫助人而不讓他們因獲得幫助而感到糟糕,是一門藝術。 ~美國作家 瑪格麗特.瑞克(Margaret Renkl) 在珍珠家園服事的這十二年,我深刻體會到這句話。助人者要留意受助者的感受,讓她們覺得是有尊嚴的。 …
「籃球等我們去日本再買唷!」「書桌等我們去了日本再買唷!」我們和孩子之間常有類似的對話。因為不能確定出發日期,所以像這樣需要考慮「要不要」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此刻,每次曬衣服的時候,看著手中新買的衣架都還是覺得:「買得還真好!哈哈!」 …
「你是華人還是馬來人?」「哇,你英文怎麼這麼好?」「你讀寄宿學校,你父母一定很有錢,對吧?」結交新朋友時,我常會被問到這些問題。而我的回答常把他們弄得更混亂,因而詢問更多問題。 …
如果有一天,你因一場意外不幸身亡,醒來後卻發現:你竟然還在相同場景,可以重新再活一次,你會做些甚麼?是自己逃離意外就好?還是加入拯救全車性命的行列? …
年少有為 使徒行傳十六1-3 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們都稱讚他。保羅有意要他一同出去。(徒十六2) 保羅剛展開第二次宣教旅程就和巴拿巴分手,需要重組他的宣教團隊。他來到路司得,在教會遇到一個出色的青年領袖,提摩太。 …
2014 年3月8日凌晨1時45分,馬來西亞吉蘭丹州一名商人宣稱,看到天際一團明亮白光,據信是一架飛機朝南海急速墜落。失聯的馬航370至今仍是個謎團,卻讓馬來西亞在國際舞台變成知名國度。 …
中國人聲稱向馬哥孛羅介紹了「麵」這種食物,之後他返回義大利就教當地人製麵。意大利人則反駁是馬哥孛羅把義大利通心粉帶到中國,中國人才學會做麵的。姑且勿論真相如何,在東西方交匯的古絲綢之路上有一種麵食(或許是通心粉),美味絕倫,就帶大家來嘗一嘗吧。 …
數星期前,我們歡送宣教士上工場。我們深知,很多人將進入敵擋福音的硬土之地,當地政權用懷疑的眼光看基督徒。在某些地方,對基督主權的尊崇威脅到領導人的支配權。在另外一些地方,基督的權柄威脅當地主流的多元論,惟獨基督的信念會「冒犯」當地人。即使大受逼迫和折磨,神的子民依然努力傳福音,關懷他人。 至於我們,是如何回應世人的敵擋和對基督信仰的逼迫呢? …
「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詩篇四十六:1-3) 「上帝是全然可靠的。」早在1998年7月新加坡舉行的宣教士迎新會上,這句話就一直存記在心。使團國際總主任用這段信息激勵即將前往宣教工場的宣教士。「他所說的是真的嗎?」猶記得當時內心盤旋著這個問題,雖然答案是肯定的,但內心難免對需要全然信靠的宣教生涯仍存著恐懼,只是當時一心以為有孝全和我一起面對所有的挑戰就不害怕。然而,在寫這篇文章時,我即將完成第一個沒有他同行的任期。這話在今天是否依然真確?當我作為單親宣教士走過頭四年,上帝是否「全然可靠」?答案是肯定的。 …
丹尼和莎莉 雖然這國家並非以出產橡膠為主,但「橡膠式」的生活卻可說是這的常態。所謂「橡膠式」,就是指沒有甚麼是可以肯定的,凡事都有相當大幅度的伸縮性。 上課時間表可以改了再改,到上課當天還是可以改期,甚或取消;就算是上課前或是在上課的時候,改動時間安排亦十常八九;私人約會或是小組聚會的時間,雖然是幾經確定,亦經常會臨時調動或取消,輕者等候一時三刻份屬正常,重者等候一句鐘或者一個半小時亦未可知。 …
MOVIDA是拉丁美洲一個跨宗派基督教機構,每四年舉辦一次名為CIMA的國際宣教大會。MOVIDA致力推動年輕人運用恩賜、才幹服事教會及參與全球宣教事工。 …
米奇 1986年加入使團 創啟地區植堂 上帝所賦予的任務 工作是上帝所賦予的任務。神創造亞當和夏娃之後,就立即指派他們管理園子和動物。而在他們背棄上帝之後,神重申他們仍然有責任照顧受造萬物,只是任務會變得更為艱辛。 對我們而言,任務就是為服侍主而做的事(西三23:「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神賦予每個人一套獨特的才能,並希望我們善加運用,為的是榮耀祂。運用神給我們的恩賜,我們也會在工作中得著滿足。創世紀告訴我們,神創造天地後,對所做的都感到滿意。遵照神心意所完成的工作,是不會有缺乏的,而且會帶來喜樂與滿足。 …
那是上個世紀的八〇年代末,在某主日教會詩班練習前,從美國來台灣多年的女低音魏玲娜姊妹問我願不願意協助海外基督使團編刊物,[1]正缺一個人手。那時我在報社作編輯,上班時間大約是下午五點……。長話短說,我正式接下這個刊物主編兼英文秘書的工作,半年後結婚,過幾個月又辭去報社工作,接著被校園團契佳音雜誌找去作編輯。對,當時為甚麼做兩份兼差的編輯呢?事已久遠不可考。 …
聖經中,除了保羅,其實還有不少宣教士。他們和我們一樣有軟弱、有掙扎,但神仍使用他們,透過他們的限制,讓萬國萬代得福。 在「聖經中的宣教士」系列,我們將借鑒他們的生命見證,反思投身宣教的難處與祝福,讓我們和他們一樣回應神的呼召,接受祂的賜福,延福萬代萬邦。 …
事奉中的誠實心 …
在創啟地區工作是極具挑戰的。第一個前線──大國A城是同工們居留的地方,是一個踏腳石,在那裡需要等候,同時繼續在跨文化的環境和多變的政治氣候中接受各樣磨練。為了預備居留,我們或會作雙職工人,我則以教育專業身分,遵行大使命。 於此時,我們看似在等候,其實是隨時候命,準備進入第二個目的地──北國的B城或C城,繼續以專業人士的身份,開始另一種形式的、延續性的短期服侍。不少曾進入此地服侍的工人,都感受到壓力:每天服侍結束後,要細心反思一言一行。加上生活被監視以致少自由、感孤單等,更使壓力倍增。在如此環境中,如何維持與神的關係? …
新冠疫情無疑是這兩年最大的災難:無數生命失去,人們被迫關在家裡,社會與經濟幾乎陷入停擺。世界要因此毀滅了嗎?事實似乎相反,人類習慣的生活方式可能會被摧毀,但「世界」卻能變得更好,有部紀錄片就捕捉到:日本奈良的鹿群不再仰賴遊客給予的仙貝,回歸自然的草食生活,毛色反而更亮麗;海灘沒了擁擠的人群,海龜媽媽終於能安心產卵……。 …
不知道當大家聽到「營商宣教」四個字,第一時間會想到什麼?或許大家會和我一樣,可能想到宣教士在某些地方開店、開餐廳、開工廠等等,涉及的應是第二及第三產業(secondary and tertiary production)。然而過去三個月我在T國山上的生活完全打破了這個想法——宣教士在當地的經營是直接由初級產業(primary production)開始的。這個經驗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營商宣教,開闊了我的視野。在此和大家分享我的發現和反思。 …
1860年初冬一個凜冽的清晨,在倫敦時尚的下城區貝斯沃特,一個怪異的組合吸引著路人:一位溫文的東方男士抱著一個周歲的小孩,緩慢地走在街上,身旁一位有身孕、看起來是他妻子的白人女性,女人和孩子都身穿不入時的西式服裝,身後是一位身材略矮、看來很虛弱的男士──他穿著破舊的華服,一定是個傭人。 …
因為經上記著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彼前一16) 1978年讀神學的時候,我已經決定要成為海外基督使團的宣教士。原因很簡單,就是被戴德生的傳記所影響。一位外國人竟能愛中國人如此深切,作為中國人,怎能不為自己同胞的救恩而擔憂呢? 我在唸神學的第二年結了婚,為了生活上的需要,就只以部分時間讀神學,在上帝的帶領下,成為海外基督使團加拿大分部的同工。畢業後就與師母踏上宣教之路,有四年的服事。1985年因香港的九七回歸而決定回到香港牧會,同時參與使團的董事會,直到今天。 …
我從未因為麵條而如此感恩。 我把羊肉舉到嘴邊,環視我身旁帶著笑容的友人。時間是伊斯蘭齋月的末段,我們總共十人,有男有女,分坐在餐桌的兩旁。共享豐富的食物,沉浸在友善的氛圍。外子與我暗自慶幸獲得這個結交陌生族群的機會。 …
大陸婦女來台灣結婚,早在二十年前就是普遍的社會現象,這個人口結構的改變也出現在萬華的茶室、KTV裡。社會新聞把這些婦女稱為「伊拉客」,估計在萬華就有兩千名。小玉的故事可說是其中一個縮影。 …
我的名字叫號角,來自香港,三歲的時候移居中國內地,並在那裡生活了五年,就讀當地的學校和國際學校(那裡是我學習英語的地方)。之後我回到香港兩年,在那裡我繼續在另一所國際學校上學。父母的述職結束後,我又去了印度的一所國際寄宿學校繼續唸書。儘管聖誕節和暑假期間會回家,但大多數時間待在印度。我在印度學習了六年,然後移居英國,完成了我高中最後兩年的學業。目前我正在渡過一年的空檔年,之後將進入大學,主修建築。 …
如果有一天,你因一場意外不幸身亡,醒來後卻發現:你竟然還在相同場景,可以重新再活一次,你會做些甚麼?是自己逃離意外就好?還是加入拯救全車性命的行列? …
耶穌的福音比你想像得更廣大!舉例來說,我曾有幸參與東亞一間為社區提供的臨終關懷服事的教會,志工們探視家庭和醫院,透過關懷病人、支持家屬及分享福音來展現耶穌的愛。這僅是我們如何活出使團使命宣言「與東亞族群分享全備的好消息(福音),叫主名得榮耀。」的例證之一。 …
每當提到差傳鐵三角,總會以教會、差會和宣教士為主角,可是這鐵三角也不是牢不可破,其中也有弱點;特別在關係上, …
使團對關愛受造世界的定義是:「為了神的緣故,人類有責任成為地球及其上各種 生命的好管家。」我們相信「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詩二十四1);我們被呼召來修理看守地球(創二15);教會作為上帝救贖的社群,有責任關愛受造世界,以彰顯祂的國度;若不關心他們與我們所賴以為生的土地和生態,我們也無法真實地愛我們的鄰舍。我們需要同時關愛人民與土地。 …
我從未因為麵條而如此感恩。 我把羊肉舉到嘴邊,環視我身旁帶著笑容的友人。時間是伊斯蘭齋月的末段,我們總共十人,有男有女,分坐在餐桌的兩旁。共享豐富的食物,沉浸在友善的氛圍。外子與我暗自慶幸獲得這個結交陌生族群的機會。 …
「我到底在這裡做甚麼?」許多次當我們這般無奈自問,或許其實是在疑惑「應該要做甚麼」。沮喪到了某個程度,就會萌生「回家」的念頭。然而細想之下,何處是「家」,一時半刻恐怕還答不上來。 …
新年是日本最大的節日。12月29日至1月3日,大多數的日本人不用上班或上學,可以和家人與朋友一起消磨時光。今天來談談,日本青森的弘前希望教會(弘前のぞみ教会)和津輕板柳教會(つがる板柳チャペル)的基督徒如何過新年。 …
我是巧喬,自有記憶以來便居住在T地,一直到我十四歲的時候,一家人才到香港生活。 因為過去曾幾度到訪香港,去過不同主題公園遊玩,也嚐過各種美食,覺得香港很不錯。當時心中曾經很好奇地想著:「若未來長期在香港生活會是怎樣呢?應該會頗快樂吧。」所以一開始知道我們全家即將到香港生活時,真的有點期待,沒想到自己過去的想像,如今竟變成真!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份期待開始產生了變化。在T地,我很要好的朋友雖不多,但羈絆也不淺。眼見離去的日子漸漸逼近,發現真的要與陪伴在我身邊的好朋友告別,以及要離開這個生活了十多年之久的地方,不捨的心情這時才緩緩浮出,我把這份因離別而帶來的不捨一起帶往香港。 …
每年到了初冬,就接近本地少數民族的新年。和本地的主要族群一樣,這裡的過年也是全家團聚的節慶,打工的遊子大多回鄉過年,所以到了這個時候,縣城街上就會出現人潮。他們多半是從外地回來的,難得回鄉一趟,通常會在縣城裡和朋友聚聚、喝酒、吃飯、唱歌,耍好幾天才真正回鄉下過年。(註:本地人說「耍」,就是「玩」的意思。) …
說到四川,你會想到甚麼?麻將還是川菜? 有此一說:「少不進川,老不離蜀。」意思是人若在少年時進入四川,意志不堅者難免流連忘返於麻將桌,一生就難成大事;而「老不離蜀」,表示此地適合居住,生活悠閒,老年人不願離開也是常理。四川是安逸之地,川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世界各地都有川菜餐廳,只是味道會隨各地民情而調整。 …
根據瑞德學院(Angus Reid Institute)最新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亞裔加拿大人在過去這一年曾遭到歧視。自從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來,卑詩省傳出越來越多反亞裔種族主義和仇外情緒(xenophobia,「對陌生人、外國人或陌生的事物的恐懼和仇恨」)的消息。尤其在溫哥華,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暴增717%,去年有九十八宗,溫哥華已被稱為「北美仇視亞裔的犯罪之都」,其中一案,受害的蒙特利爾青年被一群人以軍用胡椒噴霧弄至失明。 …
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能夠留在菲律賓這麼多年,一定是因為很愛這個國家吧?」老實說,大體上喜歡;有些不太喜歡的,仍在努力學習適應中;有些則無法接受,但無能為力。我們是怎樣長期留在宣教工場的呢? …
我在1997年初次認識饒恩,當時我和內人在「關懷全球宣教機構」(World Concern)服事。那時我們剛剛抵達柬埔寨,負責在東北部的文盲族群中推動識字活動。最初的對象就是科隆(Krung)和布勞(Brao)兩個族群,平安村是其中一個布勞村落。項目組長經過初步勘察後,與工場主任決定在平安村開設識字班。身為聯絡員,必須探訪已設立或即將設立識字班的各個村落,我就這樣初次踏足平安村。 …
我犯的第一個「錯誤」,是讓他的孩子加入。 我正和朋友及孩子的同學們一起打棒球,這畫面實在引人注目——兩位父親帶著一群不同膚色的孩子,玩著當地人陌生的運動——但多數人只是觀察,比劃,或者拍照。 不過,這位先生似乎希望他的孩子能下場試一試。我從他的站姿、位置,以及他的比劃和講解得知他的意圖。一旦講到父親、兒子和棒球,我完全無法拒絕。 …
前陣子正好讀到一篇文章,標題是「在泰國,草莓芬達取代了血祭」。 (https://www.pri.org/stories/2017-04-06/thailand-blood-sacrifice-out-strawberry-fanta) 多數泰國家庭都設有一座神龕,用來祭拜祖先的亡靈,以求保護個人財物。他們會用許多水果、甜食、米飯、椰子來祭拜,其中最特別的是草莓口味的芬達。 如果你在神龕外看到很多罐芬達,毫無疑問這家中的某人正在祈求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這並不是源自佛教的教導,卻可以追溯至原始的多神信仰。 …
馮力殷 父母: 馮浩鎏、 馮鄭珍妮 姐姐: 馮欣寧 出生在宣教士家庭,我有許多獨特的經歷。我並不是說去周遊列國,或者對生命有激進新穎的全球觀點——全球化意味著這些經歷不再獨特——我是指與其他人的相處。太多時候,我發現自己身處奇怪的處境,就是與陌生人交往時,這些陌生人相信他們知道關於我的一切,我的生活,甚至我的未來。 …
冷麵(Naengmyeon,냉면)是一道傳統韓食,以蕎麥麵製成並佐以冷高湯。冷麵原是來自朝鮮的一道風味佳肴,在平壤和咸興尤其聞名,但自韓戰以後,就盛行於韓國全境了。 …
黃艾菁 宣教的過程,就如許多人所形容的,是一場接一場的屬靈爭戰。多年來,使團工人無論前線、後方均「戰役」不斷。無論是「先鋒隊」,還是「後勤部」,大夥兒最重要的武器,就是禱告――把需要告訴神,我們的大元帥。 …
在工商界中資、港資及跨國企業任職近三十年後,我踏入人生的第二階段,先在教會任職兩年,接著參與機構的服事,被差派往東亞某城市參與扶貧,在大學、醫院及政府部門中提供管理培訓,服侍了五年多的時間。十年前開展「營商宣教」,那時我便認為二十一世紀宣教運動中,具有營商及職場經驗的肢體舉足輕重。 …
聖經中,除了保羅,其實還有不少宣教士。他們和我們一樣有軟弱、有掙扎,但神仍使用他們,透過他們的限制,讓萬國萬代得福。 在「聖經中的宣教士」系列,我們將借鑒他們的生命見證,反思投身宣教的難處與祝福,讓我們和他們一樣回應神的呼召,接受祂的賜福,延福萬代萬邦。 …
動盪中的信心 哈巴谷書 …
其實我少年時代從沒認真想過當宣教士。中學時期的夢想是當一名太空人,無奈數理成績不好,我的太空夢碎。可我的想法還是古靈精怪的,覺得去美國太空總署(NASA)做清潔打掃的工作也好啊! …
但以理 嗨!我是但以理,今年十五歲,和父母在香港居住。 我在加州長大,爸爸是牧師,我是他口中的「教會吉祥物」。我很享受住在加州的日子和一切與那裡有關的事,例如當地美食、寬闊空間、公園、我們的教會和幼稚園等等。我對加州的記憶,包括和幼稚園朋友去玩小小高爾夫球,或是到商場;我還記得週末父母帶我去公園,在遊樂場玩耍,學習怎樣打棒球和美式足球;雖然是簡單平凡的事,但我全記在心裡。父母不時聊到我兒時軼事,一面笑話我,一面回味那些時光,每次他們提及我記不住的趣事,我就了解自己多一點。 …
疫情衝擊之下,人們對於「關係」有了更多感受,可能更加珍惜面對面的自然流露,或者領悟到對著螢幕也是一種交流。接下來的三期雜誌,我們將以「宣教有關係」為系列主題,探討宣教工人與神、與原生文化,以及與新夥伴之間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