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雲和月──戴德生與王來全


1860年初冬一個凜冽的清晨,在倫敦時尚的下城區貝斯沃特,一個怪異的組合吸引著路人:一位溫文的東方男士抱著一個周歲的小孩,緩慢地走在街上,身旁一位有身孕、看起來是他妻子的白人女性,女人和孩子都身穿不入時的西式服裝,身後是一位身材略矮、看來很虛弱的男士──他穿著破舊的華服,一定是個傭人。

這東方人名叫王來全,那位虛弱的「傭人」就是戴德生。王來全因著與戴德生之間深厚的兄弟情誼,甘願離開妻子、家庭、祖國以及熟悉的一切,跟隨戴德生和瑪莉亞到英國。戴德生深知,中國教會的未來取決於本土信徒──儘管他們尚需栽培和裝備,但毫無疑問,中國信徒終將負起此重任。在神的主權下,中國教會必然由中國人來帶領。

王來全在家鄉原是個油漆匠,有一次工作時,無意中聽到一段對話引起了他對福音的興趣。當時那家的女主人想買盛線香的香盒,那以前賣香盒給她的人卻說,成為基督徒後,他不造香盒了。在好奇心與靈裡的飢渴驅使下,王來全開始去見戴德生,並於1859年5月8日領洗。

過了不久,戴德生因為健康的緣故打算暫返英國,並有意帶王來全同行,一來可以在漫長的旅途中繼續栽培他,二來在倫敦教新宣教士中文,王來全是最佳人選。此外,戴德生心中還有一個計畫:他正著手用拉丁字母將寧波方言編成拼音,王來全是當時為數不多識字的中國人,只要稍加訓練,便能一起教當地人閱讀這套拼音化的寧波語。接下來的艱巨任務,就是把整本新約翻譯成這種口語化的文字,諳熟寧波方言的王來全正是極寶貴的同工。

其實在陪同戴德生回國的漫長旅途中,王來全一直協助抱恙的戴氏夫婦照料小存恩。他們帶著幾隻山羊上船作全家的新鮮奶源,王來全一路上也負責看管牠們。每當小存恩進入夢鄉而戴氏夫婦尚有精力時,王來全就和他們一起為中國事工及呼求更多工人懇切禱告。共同經歷了這段佳美的團契旅程,戴德生確信王來全真是一位志同道合的好弟兄。

初抵倫敦,戴氏一家暫時寄居在貝斯沃特的親戚家,後來在東區租下一幢房子。王來全一路相伴,還自願幫忙洗衣做飯,戴氏待他如親人一般:聖誕節他們結伴前往約克郡探訪戴德生的父母;一起參觀萬國工業博覽會(第一屆世博會,著名的「水晶宮」便是其永久展場之一);王儲愛德華七世迎娶丹麥公主亞歷山德拉那天,他們也一起站在倫敦夾道歡迎的人群中。

儘管王來全一直定期給家人匯款維持生計,但妻兒終歸是需要他的陪伴。而戴德生也同樣需要他!1863年,王來全計畫返國的日子漸近。時間緊迫,王來全,這位未來的教會領袖,一位被差回祖國服侍人民的宣教士,毫無怨言地順從戴德生日加苛刻的工作安排。戴德生自己也總有做不完的事情,身體不適也沒有休息。除了參與日以繼夜的聖經翻譯,王來全還要加緊進修藥理學和解剖學。愈近出發的日子,王來全本來已排滿的醫學及神學訓練就愈加充實。

回國前,王來全還參觀了蓋伊醫院博物館、國會大廈、司布真的都城會幕教堂和西敏寺,又到布里斯托再訪慕勒。1864年6月2日,他終於從格雷夫森德啟航回家。

回到杭州之後,王來全雖然沒有戴德生指導,但得賢妻子相扶,滿有智慧地牧養群羊,後來更受託監督方圓一百英里內的一眾新教會,忠心服侍達四十載。秉承戴德生建立本色化教會的初衷,王來全從未依賴外國援助,他所牧養的教會都實現了「自養」。

戴德生傾盡心血栽培了王來全,而王來全也成長為戴德生早年引領歸主的理想信徒。透過這段親如弟兄的情誼,戴德生藉著神的恩典辛勤耕耘,不單造就了一位信心堅定而成熟的信徒,更加為天國結實纍纍。

 

作者:
柯文禮
Marion Osgood
OMF文獻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