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是泰國北部清萊的一位年輕人,是食物評論員和兼職音樂家。童小時家境清苦,母親要他參加教會的週末英文班,好得到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他因此認識耶穌。童十四歲就離開學校開始自食其力。他當過餐館服務生、咖啡師,也跟朋友一起開過餐館卻失敗了。他在酒吧和夜間活動演奏樂器養活自己。他過往常會有幾天或幾周無處可住,也沒錢買食物,
只能依賴收容他的基督徒朋友接待。
我與童初識於咖啡廳,談話結束時他對我說:「我也是基督徒,但已經好幾年沒去教會了。」
童因為週日工作的不規則作息,以及他感受到教會的人對他從事娛樂事業有明顯成見,以至於很難融入教會,他說:「我從未離開上帝,但我覺得教會遺棄我了!」這句話成為我心中的重擔。既然有童這樣的人,那麼在這城市必定有更多跟他一樣的人。這驅使我重新思考:「甚麼是教會?」
研究城市
當我們重新省思「何為教會」的同時,也需要研究我們所處的城市。只有當教會更多認識所處地區並有所連結時,教會才能作光作鹽。連結不是指跟隨世界的潮流;連結的核心是解答人們的疑問。但,我們知道我們的城市正在提出哪些問題嗎?
我們需要分析目前的趨勢及社會的影響,從而界定教會可以藉著服事滿足哪些需求。30至44歲是泰國人口最多的年齡層,隨著高齡化社會的衝擊,這個年齡層的青壯年壓力越來越大。伴隨城市化的發展,更多人從鄉村移入擴展中的城市。我們很難忽略現代化對青壯年造成的影響。在都市裡的教會應該是甚麼樣子呢?我們面對越來越多不受拘束的泰北青壯年,他們正在問一個大多數泰北教會尚無答案的問題:「信仰如何與生活、工作、家庭和金錢相融合?」
再思教會
福音傳至泰北已超過一百五十年,但迄今基督徒比例仍只有0.4%,這讓我們不得不反省我們的策略,並且再思教會到底做得如何?許多泰北教會陷入傳統的循環中,以致無法有效又快速地與變遷中的社會、和城市中越來越多不願受拘束的青壯年人對話。
藉由重新思考教會,我們致力於回歸教會的核心「ekklesia」,這是指一群為了某個目的而被呼召出來的人。如果教會等於人,那麼建立教會就是:先建立把所領受的呼召活出來的人。既然教會的核心是門徒訓練,那我們就能以合乎聖經的創意來運作教會。這就是「客廳教會運動」(The Living Room Church Movement)的異象!
客廳教會運動
一切要從四年前說起,有三位泰北青年(童是其中一位)跟我和我太太開始禱告,一起思考如何有創意地回應今日社會的提問。我們現在已經促成了有相同異象的兩個新聚會點。客廳教會運動的異象和目標是:推動以基督為中心的簡易教會增長運動。有人稱我們為家庭教會,有人說我們是細胞小組,也有人認為我們只是禱告會,總之這模式跟一般所理解的教會有所不同。但不管人們怎麼稱呼我們,並不會改變我們想要在清萊市為基督推動一個運動的心志。
基督為中心
我們期盼看到泰國青壯年人承認耶穌基督是主,使生命所有層面都被改變更新,進而在社會各個層面帶來救贖的影響。為達成這目標,我們期盼可以彌合錯誤的聖俗二分法,裝備信徒,使他們不論到何處,都可以勇敢活出福音的大能,分享耶穌基督全備的福音。為此,門徒訓練是關鍵。
簡易卻不簡化
我們希望降低建立教會聚會的門檻,但作主門徒的標準卻要提高。我們努力營造親密又安全的空間跟文化,每星期在任何適宜的地方聚會。對我們而言,重要的是人的成長而非土地和建築物。
我們一起聚餐和敬拜,我們以說故事的方式查經,過程中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提問,以討論或澄清他們不明白之處。
簡易但絕非簡化,因此建立教會變得可行。然後這會讓信徒有能力學習並服事,甚至可能在其他地方開始另一個聚會。
許多教會面對的現實是:我們變得太過專業化,以至於在教會中通常是20%的人服事其他80%。我們要如何翻轉這個百分比?那就是讓建立教會變得簡單可行。
教會倍增運動
石油公司不會進入一個國家後只建造一座加油站,然後讓這個加油站擴大成為一個超級加油站。相反地,他們會調查何處有需求,然後蓋很多加油站。這個比喻可用來說明客廳教會如何成為一個教會倍增運動。
正如加油站,教會也是休息站,而非最終目的地。無論在何處,當人們需要充電或重新定位以繼續他們的人生旅程,我們都希望能陪伴他們。
我們不是因為初代教會是在家裡聚會,所以要複製「家庭教會」模式;我們是在實現那啟動初代教會的核心理念。從初代教會時期直到今日,教會一直被認為是用福音產生改變的運動。
為了產生倍增運動,我們需要讓這個模式保持簡單(也就是從家裡開始),以至於信徒會感覺:「嘿!我也可以做!我可以在我家帶領另一個聚會。上帝把我擺在哪裡,我就在那裡用福音帶來改變。」初代教會聚會模式的異象,就是促成以基督為中心的聚會不斷發生。這異象不會停留在一個家,也不會只停留在一個教會。
如果你跟我們有相同的異象,對職場青年有負擔,請與你當地的使團辦公室聯絡,你可以得到更多接觸年輕人的機會。我們也在尋找願意貢獻職場經驗(媒體,行銷,新創公司等)的人,跟這一大群不願受拘束的泰國青壯年人一起加入職場門徒訓練的旅程。
作者: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