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傳福音, 我開了一間語言學校!

我們告訴這些成人學生周六晚上有個特別的課外活動,包含遊戲和點心,並且會講一個人從死裡復活的故事。歡迎每個人參加。

大約有四十名學生來了,他們都期待玩得開心。

玩了幾個遊戲之後,我將他們分組,用他們的語言分享。坐在我面前的有:幾位老師、一位警察、幾位公務人員、軍人、男女商人等。我使用幾張彩色海報講述了耶穌生平、受審、釘十字架以及復活。

每個人都專注聆聽——他們從未聽過這故事。

我問:「所以,耶穌為何而死?」「他為我們的罪而死。」

我直接問那位警察:「你認為人們是罪人嗎?人們都犯了罪嗎?警察的工作很忙吧?」

那警察向後靠在椅子上,輕笑著說:「是的!我們很壞。人們是罪人,這是確定的。」

我繼續說明福音信息,強調我們需要被拯救脫離罪惡。儘管國家政策有所限制,儘管警察就在現場,但在場沒有任何反對的意見。

相反的,每個人都認真聆聽。

因為這學校是被當地商業社群認可的,所以一切教學內容都會受到尊重。

 

我們的營商宣教

2005年,我們帶著帶著傳福音、建造門徒及植堂的目標抵達東亞某國家,顧及該國的政策規定,我們須以經商取得簽證並合法進入社區。

上帝帶領我們跟兩位目標接觸群體的非信徒合資。我很快就得到國際投資者的身分,設立一所教授社會青年英文、中文、當地語言以及電腦的學校。先花一年的時間興建校舍,再花了一年運作至有足夠學生維持。這段期間也讓我們跟社區裡許多人建立關係,甚至包括經常來查問我們的警察。

之後幾年上帝使我們的業務成為傳福音到目標族群當中的工具。自2005年以來,有超過2000位醫療專業人士、商人、大學生、警察、軍人或公務人員做過本校的學生。上帝的話語感動許多人,我們也在所接觸的未得族群中建立了一間生氣蓬勃的教會。

甚麼是營商宣教?

營商宣教的根基是禱告:

在企業規劃或是宣教策略發展之前,營商宣教士會先在禱告中尋求神,禱告必須成為每天的根基!

營商宣教是進入未得之民群體社群(Unreached People Group, UPG)的工具:

有許多企業立意良善,卻未必能促進對某一特定族群的接觸。好的營商宣教是將福音帶入這個未得之民群體中,正如我們為當地社會青年所開設的學校。若我們是經營一間旅館,可能會花很多時間面對旅客而非這未得之民群體。所以,在我們的處境中,經營學校會比開旅館合適。

營商宣教必須是宣教的:

有許多優秀企業具有基督徒的高道德標準並能在社會及經濟層面服事社會,我稱這些企業為「基督徒企業」,並為之感恩。但營商宣教不同,營商宣教的目的和焦點是福音與植堂。在一些國家中,正如我們現在住的國家,傳福音和門徒建造雖困難,但透過禱告,合適的傳福音管道會不斷展開。即使需要時間、風險和毅力,但上帝永遠會開路。

營商宣教是聚焦的:

營商宣教有二個部分,一部分是商業計畫,另一部分是宣教策略。宣教策略是關於「如何在未得之民群體中植堂?」對於真正的營商宣教,宣教策略永遠優先於生意經營。不管生意多麼成功,如果福音不能傳給未得之民,就是錯失目標。在我們的學校,每項企業決策都會先思考以下問題:「這會幫助或是阻礙我們的宣教目標?」如果業務決策不能幫助實現宣教目標,那就必須放棄。

營商宣教必須是可拋式的:

營商宣教業主必須願意為使命而冒險,即使這意味著生意可能會倒閉。生意來來去去,但絕對不能為了維護生意而犧牲主的心意。

營商宣教不是資本主義:

基督徒不能是資本主義者,因為資本主義的目標是獲取利潤。耶穌清楚說明我們不能同時事奉主又事奉瑪門(太六24),所有基督徒經營的企業目標應該是榮耀上帝。屬世的企業家累積地上的財寶,屬神的企業家則是積攢財寶在天上(太六19-20)。

營商宣教是可問責的:

營商宣教必須能夠承受當地政府官員的審查,並且無可指摘。營商宣教也必須對一群基督徒負責(如董事會或宣教機構),以確保該宣教企業可以兼顧企業經營和宣教目標,兩者均能達至最高水平。

 

為營商宣教感謝上帝

我和妻子曾經以宗教專業簽證在一個國家服事二十三年,我們的身分就是宣教士。在那二十三年間,我不認為那些跟我們一起工作的非基督徒弄得清楚「這兩位到底是甚麼人」,他們對我們的職業感到陌生。反觀今日,我們以營商宣教的身分待在目前的社區已經十五年。身為「國際投資者」,社區對我們的身分有更多的了解和接受。如果我能重新來過,我寧願選擇這三十八年都作宣教的生意人!

 

作者: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