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苦難為萬民的祝福——東亞創啟地區本土化宣教浪潮

今天當我們觀看上帝在全世界的宣教工作,不得不注目上帝在這個時代做的一件新事——從創啓地區興起本土化宣教浪潮。原本創啓地區是需要接受宣教士的禾場,如今也開始差派宣教士了!在東亞,一些看似在苦難中的教會正逐漸成為祝福萬族萬民的宣教力量。

宣教運動的興起在於教會的復興,而教會的復興則離不開禱告。在苦難中與神同行的教會格外看重禱告,也格外經歷禱告帶來的能力。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疫情看似就要打亂各類宣教事工的節奏,一場新的禱告運動卻在本土教會中蔓延。始於疫情的禱告卻成為以宣教為中心的禱告,隨著疫情的全球擴散,史無前例地將全球的需要帶到教會面前。

苦難注入活力

在80、90年代,本土教會運動興起的時候,教會增長的主要動力是個人佈道,即使在受壓制的環境下,傳福音的熱忱一直都在。當教會領悟大使命真義,就義不容辭地向萬民宣揚福音、使萬民做主門徒,並熱切地嚮往承擔這傳福音的責任。

教會在苦難中經歷神親自的安慰、牧養、扶持,也預備了弟兄姐妹為信仰受苦付代價的心志。我曾探訪東南亞創啓地區的工場,在談及從東亞創啓地區來的宣教士時,不同地方的宣教士不約而同提到,這些人可能會給當地因信仰受逼迫的信徒和教會帶來造就和鼓勵。從苦難中走來的教會,原來也是為了他日得以祝福其他同受苦難的民族。

飲水思源是東亞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特質,還債與報恩也成為教會推動宣教使命的重要元素之一。「還福音的債」(羅一14)在過往數十年中已經形成了一種有別於西方傳統的獨特宣教理念,並且衍生出以西方來華宣教士人數為差傳指標的宣教目標。且不論「欠債與還債」在釋經和神學上的嚴謹性如何,在東亞創啓地區的本土宣教浪潮中,除了對神話語的認信和對大使命的委身之外,報答西方宣教士過往兩百年在這片苦難的土地上撒種耕耘的恩情,的確是激勵本土教會傳承宣教使命的重要動力。

 

挑戰中分享祝福

然而,屬靈的傳統與熱心並不等於宣教的全部,從東亞創啓地區興起的宣教運動尚在起步階段,也因著其獨特的處境而面臨各樣挑戰。來自單一同質文化背景的宣教士進到跨文化宣教的工場時,常會顯得有些先天不足。他們缺乏跨文化生活的體驗,也未得到適切的跨文化訓練,就直接碰上國際團隊文化和工場文化的雙重挑戰。我們迫切地期盼更多具備東亞文化背景和跨文化能力的宣教士,可以在工場上陪伴、扶持、鼓勵這些宣教新丁,成為橋梁幫助他們融入國際團隊,也融入當地文化。

在東亞創啓地區興起的本土宣教運動中,教會和宣教士還需要豐富對整全福音的理解和實踐。傳福音固然是本土教會的DNA,然而由於教會常年在較為封閉和邊緣的處境中,社會參與和社會見證始終不是教會的強項,因此如何以專業參與宣教服侍、如何在社會參與中活出福音的見證,仍是宣教士進入到跨文化宣教現場的挑戰。他們常常會因為找不到自己社會身份的定位而苦惱。

在上個世紀的跨地區同文化福音工作中,「單程車票」是非常普遍的差派模式,並且在聖靈大大運行的年代非常成功。「單程車票」的意思是母會或差派單位為打發出去的工人預備了去到工場的路費(或是有些可以給到三個月的生活費),但此外所能給予的供應就只有禱告的支持。然而,跨文化宣教若仍沿用這模式,就容易在宣教士身上留下累累傷痕。儘管最近幾年,很少有教會團隊在經濟上仍採用這種支持模式,然而「單程車票」的差派思維仍然存在,似乎差派的行動只著重差派禮按手禱告的那一刻。

我曾經遇過一位姊妹,她信主一年左右就在暑期的夏令營中領受去少數民族地區宣教的感動,開學即被教會認可打發出去,在工場當地學校找了一份工作。當她哭訴著沒能得到教會更多的支持和關懷時,卻被教會認為她的呼召不夠清楚。甄選、裝備、行政、關顧、工場管理、宣教士子女教育等一系列的差派課題,許多教會對此仍然感到陌生。

與上述問題相關的是本土差會的建立。但在半開放半封閉的環境中,宣教動員的形式與差派的架構只能一邊參考傳統差派地區的經驗,一邊在處境中探索新的模式。我們在陪伴本土差會建立的過程中,有時會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犯錯,例如堅持差派不成熟的宣教士進工場;有時我們會比他們先犯錯,例如把傳統差會的人事制度照搬過來,結果無法在本地教會的土壤中生存。但也正是在不斷犯錯、檢討與磨合當中,我們與本土新興的差會同行,參與上帝在其中的作為。

在東亞創啓地區封閉的幾十年中,信實上帝親自與苦難中的教會同行,祂模塑教會,為教會孕育出獨特的屬靈傳統和動力。在這個時代,我們也深信上帝仍藉著看似不停息的苦難為創啓地區的教會注入活力,迎接前面的挑戰,將苦難化為對萬民的祝福,一如十字架成為了全人類的祝福。

 

作者: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