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百期, 心繫萬民

「文字跨越時空,影響人生命的取向,帶出長遠的轉變。有人笑說文字好比定時炸彈,在哪兒、那刻被引爆,無人知曉,後果卻不可低估。」時任《萬族萬民》主編的馮鄭珍妮醫生曾如此評述文字工作的重要性。[1]

從China’s Millions到萬族萬民

使團向來重視文字工作。因為事工需要工人,工人需要聽見呼聲,而文字工作是最好的傳聲筒。戴德生的著作《中國屬靈的需要與託付》(China: Its Spiritual Need and Claims)引爆英國教會對於中國宣教的熱情,也導致中國內地會的成立。內地會成立初期,戴德生即出版《不定期報》(Occasional Paper)作為分享事工的機關報。1875年,隨著海班明(Benjamin Broomhall)接手內地會在英國的管理、動員和培訓等後勤工作,《億萬華民》(China’s Millions)也終能以月刊的形式,[2]報導宣教士們的所見所為,成為弟兄姊妹們的耳目。當內地會在北美、紐澳等地接連成立分會,《億萬華民》也隨之衍生出英國、北美和紐澳等不同版本。

那中文世界呢?1980年代以來,使團同工亦開始以刊物向眾教會分享宣教訊息,例如香港的《宣教分享》、[3]台灣的《出征》。[4]1991年,時任華人事工部主任的戴紹曾牧師決定整合出版資源,《萬族萬民》於次年4月創刊。

 

跟著華人差傳一同成長蛻變

《萬族萬民》是為了華人差傳工作的需要而開辦,這本雜誌也間接映照出中文教會、使團和整個宣教生態的變化。

翻開單色印刷的第一期《萬族萬民》,彷彿倒轉了時鐘指針,回到那個簡單的年代。在網際網路還不甚發達的年代,資訊得來不易。琳琅滿目的工場故事十足吸引讀者目光,將人們帶入事工現場。在彷彿有點陌生的國度,可能是神秘的東南亞國家、新興的海外留學生群體,或是當時可以直呼其名的某創啟大國,藉著宣教士引人入勝的一手報導,讀者不僅看到世界,更看見靈魂的深層需要。透過字裡行間的語氣和情緒,可以試著想像,當收到從新加坡總部寄來的故事和照片時,編輯們內心的興奮—迫不急待要和弟兄姊妹分享這些宣教新發現!

早期《萬族萬民》較常刊登其他差會或神學院跨文化工人的分享,但隨著使團與華人教會差派出的工人漸多,讀者可以看到更多來自家鄉子弟兵的消息、事工反思,以及不同於西方同工的心路歷程。雜誌在30期經歷了一次大改版,從單色變為彩印自然是最直接的震撼,但內容的微調或許更具時代意義。《萬族萬民》試圖創造更多讓華人使團同工分享思緒的空間,幫助弟兄姊妹不僅看到前線福音的需要,也看見工人關懷的需要,讓差傳工作更全面。順著這個思路,地區增頁在38期開始出現,台灣自行製作數頁的辦公室動態、宣教士消息或相關專文,形成另類的《萬族萬民》地區版本。

當資訊科技進一步拉近各地的距離,《萬族萬民》似乎又走上分久必合的道路。[5]編輯們透過電子郵件和線上會議,試著在一本雜誌裡體現同中存異、多元合一的價值。確實,作為使團的中文機關報,讀者群範圍包含了香港、台灣和海外僑民,各地習慣的「中文」其實是有差異的。在認識使團的國際大家庭之前,先在這個中文家族裡感受一下,似乎也是不錯的暖身。

這是「從各地到各處」的時代、是資訊沒有疆界的時代,也是一字一句被仔細檢視的時代,《萬族萬民》盼望能保持對於多元處境的敏銳度,繼續傳遞宣教的信息。

 

萬族萬民與我

我和使團雜誌最初的相遇是在讀研究所的時候。為了完成學位論文,那時候我必須跑到華神圖書館去查閱過往的《億萬華民》。翻開老雜誌,我的內心充滿感動,一方面是因為找到論文的救命稻草,另一方面則是雜誌所存留的歷史寶藏。即使有著繳交論文的時間壓力,但我的目光仍常被雜誌中那些和研究無關的資訊吸引—差會的行政佈告、新任宣教士的名單和感言、夾雜其間的黑白照片……。這群人曾經如此忠心地執行神所託付的大使命,即使是離開熟悉的家人、面對局勢的動盪,也在所不惜,而文字卻奇妙地將這份熱情分享給當時的教會,亦穿越時空,傳遞給數十年之後的我。

2015年參與使團150週年大會,認識中文出版事工的委員們,之後我便受邀加入《萬族萬民》編輯團隊。

 

多年之後,承蒙神奇妙帶領,我居然有幸成為《萬族萬民》編輯群的一員。仔細想想有一種違和感,過去是懷著思古與崇敬的心情翻閱內地會的機關報,現在則是親炙其中,以使團同工的身份與使用中文的教會分享宣教消息。這個時代的文字工作有很多新挑戰:考量安全問題,許多人名地名已無法像過去一樣百無禁忌,少了報導感,多了朦朧美;雜誌也不再是唯一的消息管道,面對各樣傳播工具的百家爭鳴,文字出版的形式與內容需要不斷突破更新。然而,不管挑戰如何,總是要有一群人繼續承擔這份使命,作弟兄姊妹的耳目,也作前線宣教工人的喉舌;陪伴當代教會向外走,亦為後世教會記錄神的工作。

期盼《萬族萬民》能一如既往忠心承載神的故事——祂今日仍在東亞各地工作,祂此刻仍在熱切呼召工人。你是否願意加入祂的壯闊故事?

《萬族萬民》期盼與你一起撰寫更多的華人宣教故事。

 

作者:
饒以德
萬族萬民雜誌主編
2014年加入使團

 

[1] 出自第51期。
[2] 根據當時中國的人口與死亡率,戴德生估計每個月有一百萬名中國人在不認識神的處境下死去,因此,當每個月的“China’s Millions”出版時,就提醒讀者:「又有一百萬人在沒有永生盼望的境地中離世。」
[3] 前身為香港委員會的事工通訊,1980年三月開始以單行本印刷,並於1980年三月正式命名。在合併為《萬族萬民》之前,共計出版60期。《萬族萬民》出版後,《宣教分享》以通訊方式寄給香港讀者,直至1997年四月。
[4] 首期出版於1986年,共24期。
[5] 80期開始取消增頁,由各地代表組成的編輯群合力製作雜誌。增頁的設置與取消乃受同工人力和工作方式的限制,但其根本關懷仍是如何充分呈現在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