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疑惑, 仍然慶幸:我是這樣的我

我的名字叫號角,來自香港,三歲的時候移居中國內地,並在那裡生活了五年,就讀當地的學校和國際學校(那裡是我學習英語的地方)。之後我回到香港兩年,在那裡我繼續在另一所國際學校上學。父母的述職結束後,我又去了印度的一所國際寄宿學校繼續唸書。儘管聖誕節和暑假期間會回家,但大多數時間待在印度。我在印度學習了六年,然後移居英國,完成了我高中最後兩年的學業。目前我正在渡過一年的空檔年,之後將進入大學,主修建築。

作為第三文化子女,我在旅途中會遇到一些問題,例如「我是誰?」或「我屬於哪裡?」的確,有時我覺得很難找到一個有歸屬感的地方。曾經生活在三個國家和四個以上的城市,我應該擁有自己喜歡的國家吧?可惜沒有。儘管我已經在英國待了兩年多,卻仍然覺得自己並不真正屬於這裡。奇怪的是,如果我回到以前居住的國家或城市,也會有同樣的感覺。因此,儘管我只想留在英國,但我對這裡仍無歸屬感。

我一直想知道在同一個國家長大,沒有從一個國家移居到另一國家,不需要煩惱每次重新開始,是怎樣的人生?當然,這並不是說我不喜歡當第三文化子女,因為並不是沒有好處。舉例而言,去不同的國家對我有很多啟發,增廣見聞,也教導我對他人要有耐心和同理心。但是困難在於,首先,要體會一種文化並不容易,因為有很多東西要學習。各種文化有其優點和缺點,因此生活在一個國家中可能比旅行有更為負面的體驗,因為旅行時可能只會看到文化的積極面,但是居留時,終會學到更多關於文化的功課,獲得更深的了解。我從不同的地方學到了每個文化的一部分,然而,都不是完整的,這常令我懷疑自己到底屬於哪裡。

結交朋友一直是是我人生旅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每次過渡到新學校或國家都給我帶來結交新朋友的挑戰。在印度時我的朋友們為我提供了很多幫助,因為我在那裡遇到許多困難,例如思鄉和課業的難題。來到英國以後,剛開始很難結交新朋友,但是幾週後,我成功交了幾個朋友。這些朋友幫助我完成了學業,使我通過了高考的化學課以及其他科目。這些在不同國家的過渡期,使我深深體會到朋友的重要。現在我的朋友遍布世界各地,使用社交媒體讓我更容易與他們保持聯繫,唯一的麻煩就是時區不同。我很難找到看似可以與我交往的朋友,但是在印度和英國,我設法與其他背景相似的人交了朋友。

有時我想知道我是誰,以及其他人如何看我。很多時候,我認為自己是一個迷失、困惑的人,很難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我是一個第三文化孩子,但是每個第三文化孩子的經歷不盡相同,因此有時與其他第三文化孩子相比,有些經驗可能可以互通,但是有些卻很難解釋。比如我的歸屬感讓我覺得與別人有所不同,當我進入英國的公立學校時,我會感到有些格格不入,因為與同學相較,我的經歷和成長過程都大不相同。有時候我希望我一生都在同一個國家長大,但再深入一想,我還是很高興自己擁有所有這些構成今日的我的經歷——即使我仍在思考我是誰。

 

作者:
Barnabas 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