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居拉、百基拉——織帳棚者

使徒行傳十八14, 18-19;羅馬書十六3-5

「織帳棚者」常被引用為帶職宣教士的代名詞,其出處是使徒行傳十八章3節。但我們常稱保羅為織帳棚者,卻忘記了他的同工:亞居拉、百基拉。這對夫婦為了保羅的性命,置生死於度外,不但保羅感激他們,連外族的眾教會也感激他們。(羅十六4)

他們究竟作了些甚麼,配受保羅如此讚賞呢?

為主移民 (使徒行傳十八1-4,18-19)

亞居拉是本都的猶太人,在羅馬生活,織帳棚為生,因政治逼迫遷移到哥林多,然後和保羅一起到以弗所。保羅繼續第三次宣教旅程,他們就留在以弗所。到了保羅寫羅馬書的時候,亞居拉夫婦又已經回到羅馬。

亞居拉、百基拉從事織帳棚的生意,每次遷移都要連根拔起,到新地方再重新開業,找工場,購器材,聘技工,建立口碑,爭取新客戶。他們保持機動性,隨時上路,隨走隨傳,「把和平的福音預備好了,當作鞋子,穿在腳上」。(弗六15)

現代社會交通便捷,不少人為進修、事業、經濟、政治或安定的生活,甚至為兒女的未來移居其他國家。

但我們是否願意為神的工作、為未得之民而上路呢?

不少海外華人歷經千辛萬苦,要為家庭在異邦尋求安定的生活。當兒女長大了要投身宣教,放棄高職厚薪,走到危險貧窮的地方,我們可以體會作父母的感受。我又能否與他們同行,鼓勵他們,具體地支持他們?

一位在蒙古事奉的宣教士,讚歎蒙古信徒的機動性。他和信徒分享廣大草原的游牧民族,或鄰國未得之民的需要,不出一個星期,他們已經預備好上路。

我們是否太多思前想後,以致裹足不前呢?

 

為主接待(使徒行傳十八1-4, 24-26;羅馬書十六5)

在哥林多,他們接待保羅同住,一同作工。保羅一住就住了一年零六個月,專心傳揚主的道(徒十八5, 11),亞居拉夫婦就供食供住,讓保羅無後顧之憂地傳道。

在以弗所,他們把熱心傳講耶穌的亞波羅「接來,把神的道更準確地向他講解」,(徒十八26)讓亞波羅在以弗所、亞該亞有力地事奉。

在羅馬,他們開放自己的家,作為教會聚會的地方。(羅十六5)

在工場上,不少同工見證開放家庭的策略性。本地人對外國人的生活起居特別好奇,若被邀進入同工的家,從家庭擺設、小食(茶點)、餐具到夫婦子女相處,都細心觀察,成為談論的話題。家的氛圍讓訪客更容易開放自己,說出心底話。同工接待短宣隊,讓他們零距離體驗工場生活,更是寶貴的經驗。

然而,同工也承認開放家庭是要付代價的。勞心費力的接待後,還要打掃清洗。短宣隊來訪,善意地為宣教士煮飯,卻把主人刻意儲存,留在特別時刻享用的家鄉美食一掃而空,美食當前,同工的眼淚只能往心裡流。

你有款待的恩賜嗎?在現代都市化的生活中,你的家可以如何成為服侍的基地呢?

宣教士在工場上常常需要開放家庭,我們可以如何支援他們呢?他們回國時,我們願意接待他們嗎?

 

為主冒險 (羅馬書十六3-5)

保羅對亞居拉、百居拉表達謝意,說他們為保羅的性命,置生死於度外。
使徒行傳十八章十二節告訴我們,「猶太人一致起來攻擊保羅」,告到省長的審判臺前。省長迦流不受理,他們就痛打會堂主管蘇提尼(或譯:所提尼)。

亞居拉夫婦接待保羅同住,那些猶太人會輕易放過他們嗎?就算不作人身攻擊、搗毀他們的住處或工作場所,也必會惡言相向、恐嚇威逼交出保羅,進而杯葛他們的生意,不向他們租用、購買帳棚。

為主冒險,不一定是肉身受傷害,也可能是為主吃虧,被人拒絕、羞辱、取笑。我上工場前,我的同事善意地提醒我,我所選擇的這條路是專業自殺;因為儘管在工場我仍擔任婦產科醫生,卻不可能追得上日新月異的醫療發展,更不用妄想有一天回鄉,可以和昔日的同事並駕齊驅。撫心自問,要放下專業的進深和發揮,真是不容易啊。

對你來說,投身宣教要冒甚麼險?你最恐懼的是哪一樣?

專職宣教或帶職宣教,哪一樣容易呢?你會如何選擇呢?

亞居拉、百基拉,一對織帳棚的商人,在宣教事奉中,看似沒有甚麼顯赫的成就,卻幫助了保羅、亞波羅發揮神所賜的恩賜,完成神的使命。他們自己亦在哥林多、以弗所、羅馬留下佳美腳蹤,建立神的教會。不但保羅感激他們,連外族的眾教會也感激他們。

 

作者:
馮鄭珍妮
Patrick & Jennie Fung
1989年加入使團,使團國際總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