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勇敢

我是巧喬,自有記憶以來便居住在T地,一直到我十四歲的時候,一家人才到香港生活。

因為過去曾幾度到訪香港,去過不同主題公園遊玩,也嚐過各種美食,覺得香港很不錯。當時心中曾經很好奇地想著:「若未來長期在香港生活會是怎樣呢?應該會頗快樂吧。」所以一開始知道我們全家即將到香港生活時,真的有點期待,沒想到自己過去的想像,如今竟變成真!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份期待開始產生了變化。在T地,我很要好的朋友雖不多,但羈絆也不淺。眼見離去的日子漸漸逼近,發現真的要與陪伴在我身邊的好朋友告別,以及要離開這個生活了十多年之久的地方,不捨的心情這時才緩緩浮出,我把這份因離別而帶來的不捨一起帶往香港。

抵達香港後,父母忙著處理許多事情,但我知道有一件事,是必須由我自己處理的—— 校園生活;原本心中的不捨之情,也因此增添了幾分緊張和擔心。由於香港中學對英語的要求較高,之前一直就讀T地學校的我,英語能力顯然不及香港同級生,若不重讀的話,會無法追上學習進度。最後我決定重讀兩年,所以,在香港學校的班上同學全部都比我小。當暑假悄悄進入尾聲,緊張的心情隨之而來,開學前一晚,我為學業及校園生活感到擔心。後來,透過參與學校裡的各種活動,認識了幾位朋友;學業上,最初不習慣而且不認識香港中學的學習及考試制度和模式,所以有點茫然,不過隨著接觸和經歷多了,來到現在第三年,逐漸適應了。

我在香港生活的時間並不是非常久,但在生活、學業、說話表達方面等,都能體會到一些兩地文化的差異。例如,在T地,冷、熱飲不會有差價,然而在香港餐廳裡,冷飲通常是要額外加兩或三元。T地試卷題目中選擇題型居多,香港則是開放式思考的題型佔八、九成。另外,香港的學生普遍似乎較為率直(最少這是我班上同學的情況),勇於表達自己,上課時他們會跟老師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也很容易聽見同學們彼此商量討論的熱鬧氣氛。而在T地的班級裡,老師通常會希望同學上課時是安靜的,因此除了老師安排的討論時間之外,大家在上課時,都只會靜靜地在座位上聽課。

記得以前有人對我、姊姊和弟弟說:「你們都很厲害、很勇敢,願意離開生活已久的地方,跟隨父母去其他地區生活。」當下我頗意外,原來別人是這樣看我們。不過之後我思考了一下,有另一種想法:其實我覺得自己只是很平凡地跟著父母生活,父母去哪兒,我便去哪兒,並不是像他們所說的勇敢。起初甚至有一些擔憂,對一切改變感到緊張不安。隨後,發現上帝並沒有對我的事置之不理,在我面對新事物時,祂都在背後扶持著我,使我從而明白上帝既然帶領我們全家到這裡,所有事情都在祂的手中,祂對關乎我的事也自會有所安排:「耶和華必成全關乎我的事;耶和華啊,你的慈愛永遠長存!」(詩一三八8)

隨著環境的轉換,要我離開已習慣的居住地、跟已熟絡的朋友告別,心中雖有幾分不捨,但當下也還有要去適應的地方。我在學習、人際關係、日常生活等各面都需要改變與調整,例如前陣子在香港經歷到的社會運動和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生活與學校上課的疫情,都充斥著不一樣的挑戰;但與此同時,我卻有機會接觸和認識到香港的特色文化,親身經歷到上帝賜給我們一家的恩典。我看到祂在我自己生命中的建造,即便身處險境,祂仍與我同行。

曾經有人問我:「T地和香港,你比較喜歡哪裡?」直到現在,我還是無法給出確切答案。

 

出自萬族萬民 103期 (2021.08)

作者:巧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