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院第一年時,我和香如接到台灣區總幹事林應安牧師的邀請。我們依約來到咖啡廳,心想他應該是想要關心我們,並討論我們加入使團的申請手續。那天談話的內容卻完全出乎我們意料,原來已經任職二十多年的林牧師希望卸下這個職份,並在禱告中有感動要由我們來承接。他請我們開始為這件事禱告。當下我們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驚嚇的是──怎麼可能是我們──沒有宣教經驗的我們如何承接這個角色,更何況這是一個對華人教會具有意義的差會;另一方面我們正在積極預備往海外宣教,上帝怎麼可能要我們突然轉彎?
讀神學院前,我們有十五年時間在嘉義成家立業,也固定參與使團海外短期事工。在上帝奇妙的呼召下,我們全家離開安定的生活,一同踏上未知的宣教旅程,並做好拔營離開台灣的準備。而差會提出的新方向讓我們非常掙扎:我們有沒有聽錯「出去」的呼召?上帝的帶領是甚麼?會不會讓人以為我們冀望安定而留下來?沒有長宣經驗,能勝任這個職份嗎?
內心的矛盾持續了一年多,很難清楚上帝的旨意,但是有個負擔卻在我們心中漸漸加重──宣教士在前線打拼,需要有穩固的後援團隊。在一次與上帝摔跤的過程中,上帝讓我知道每個階段,需要不同恩賜的人來完成任務,這使我有勇氣面對自己的軟弱,接受這個使命。
接任前,使團差派我們全家去泰國一年,累積工場經驗。我們都很喜歡也很適應工場的服事與生活,曾一度想再多留一年,甚至考慮留在當地繼續服事,但我們知道還是要順服神的帶領。在使團中我們是宣教士,但回來後,大部分的人都以為我們在差會找到一份工作。這並不是因為「宣教士」這個身分代表著較高的價值,但那的確是我們領受呼召的身分,也實際影響對我們的奉獻支持,這些都是需要面對的衝擊。
母國差傳團隊的工作主要是提供前方禾場需要的支援與資源,善用各種機會傳遞宣教負擔、幫助更多人參與大使命、陪伴人走上宣教、宣教士關顧、行政事務與資源統整。接任時,還有使團150週年動員專案和辦公室購置搬遷兩項大任務等著我們。那段日子應該是上帝特別安排的重訓,為要鍛鍊我們的信心肌肉。因為經驗和人手不足,我們只能用「不可能」與「困難重重」來形容,但上帝超乎所求所想地供應所有的資源,讓宣教的呼聲在全台各地傳遞。
宣教士關顧是我們重要的服事之一。有人認為宣教士關顧就是提供關懷,其實不只如此,從宣教士的申請到退休,包含他們的家庭和父母都是關顧的範圍。每一位宣教士都有其獨特的經歷,需要的關懷也不太一樣,與差派教會找出最合適的方式來支持關心宣教士,使他們在跨文化處境中能更穩健地事奉,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還有一些隱藏在背後的服事,例如:禱告推動、教會溝通聯繫、財務規劃和保險退休制度、醫療和身心健康……都是宣教士關顧不可少的環節。
宣教整體處境的變動越來越劇烈,在母國的挑戰也隨之升高。不歡迎基督信仰的勢力加增,使得一些工場的宣教士不容易留下,加上新冠疫情的影響範圍擴大,宣教動員需要突破既有的觀念和框架,擴展「非傳統」宣教士差派模式與連結。求神預備心志異象相同的商業和專業宣教伙伴,同奔使命。
另一個神在台灣開啟的宣教機會——家門口的宣教,正是亟待投入的禾場。來台工作和就學的外籍人士高達九十多萬人,超過半數來自未得群體。我們和使團的散居海歸事工團隊探討可行的做法,邀請本地的教會與弟兄姊妹一同服事在我們當中寄居的客旅。願神打開每一個宣教的門。
能和一群忠心有才幹的同工齊心事奉,還有台灣區委員會長年做為我們重要的智囊與後盾,實在是我們極大的喜樂和鼓勵。我們的董事長暨委員會主席郭英調醫師常勉勵我們:這是「葡萄架」的服事,葡萄樹要結實累累,不能沒有葡萄架,但它卻是最被忽略的部分。這是對我們服事最貼切的比喻!當我們和所陪伴的弟兄姊妹以不同恩賜或角色回應神,一起走在上帝宣教的大使命中,那位葡萄園的主就因此喜悅。
出自萬族萬民 103期 (2021.08)
作者:
袁樂國 陳香如
2011加入使團
台灣地區執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