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人而不讓他們因獲得幫助而感到糟糕,是一門藝術。
~美國作家 瑪格麗特.瑞克(Margaret Renkl)
在珍珠家園服事的這十二年,我深刻體會到這句話。助人者要留意受助者的感受,讓她們覺得是有尊嚴的。
疫情對萬華區有嚴重的衝擊。弱勢老人賴以為生的零工及舉牌工作都沒了,生活陷入困境。在茶室上班的小姐超過兩個月沒有收入。我們提供他們超市禮券和物資。有些人卻很客氣地拒絕:「不用給我,留給更需要的人。」有時候,我心裡的吶喊是:「你就是有需要的人啊!」或許是台灣的文化讓人不好意思接受「恩典」,她們覺得接受別人的「施捨」很丟臉。怪不得她們也很難接受福音―主耶穌是上帝「白白給我們的禮物」。除了受助人的心態,一些眉角也讓助人更困難。
疫情之下,為了幫補婦女的伙食費,我們用掛號信寄出超市禮券,鼓勵她們去買些菜和肉,補充營養。婦女在茶室上班都是用藝名。我們沒寫上真名,信被退了回來。有人沒有身分證,不能到郵局領掛號信。有的婦女住在沒有電鈴、木板隔間的雅房,除非一直在騎樓等郵差,否則收不到掛號信。東東說:「我腰痛,P超市離我太遠了,沒有體力走過去。」(對一般人來說是十分鐘的路程)。李小姐怕個人資料洩漏,不敢去實名制的店家。身分隱藏久了,確實會害怕曝光。
負面經驗的攔阻
原本在茶室上班的曉嵐,從五月中旬就沒有收入。她每天追問同工是否已寄出禮券,可惜郵差投遞不成功,她又不願意到郵局去領,同工發的訊息也已讀不回。不知道她是因為怕感染病毒不敢出門,還是不願意拿出身分證。想把她轉介給社工申請急難救助,請她提供基本資料、接社工的電話,她的回應也很消極。後來,她直接要求:「家裡急需用錢,能不能直接拿現金?」
紓困金缺乏持續性,發放金額不足,申請資格不一定符合。曉嵐到區公所詢問的時候,溝通遇到障礙,無法為自己爭取權利。八大行業的工作證明也不比一般勞工,誰會想承認自己在茶室上班?長期在社會邊緣生活的人要坦承自己的問題當然不容易。誰會想揭露自己的瘡疤,把悲慘的人生故事說完一遍又一遍?更何況要交代家裡有甚麼人、婚姻狀況、疫情前的收入支出等等。或許曉嵐有過求助但被拒絕的經驗,現在才會排斥申請補助的過程。
一開始我們儘量配合曉嵐。「如果你不想領禮券,我們可以給你現金,但麻煩你來一趟萬華。」一方面要用愛心說誠實話,「如果不願意配合社工的要求,我們只能給你兩千元。」後來曉嵐都不回應,我們再積極也沒有用,只能讓她知道:「我們很願意幫助你,等你也願意的時候,我們再談。」讓她知道上帝開的門沒有關起來,她是有選擇的(雖然她可能不認同)。長期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一般有太多負面的經驗,不知道對方甚麼時候會為了利益背叛自己。面對不信任、質疑我們的人,我們繼續伸出手,不要害怕被拒絕,總有一天他們會改變態度。
讓耶穌的愛看得見摸得著
我們的支援畢竟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讓婦女與神連結。同工淑華師母負責寄禮券,協調食物箱的配送。她感嘆:「婦女習慣看得到的東西。你給她們物資,她們會覺得被愛。但她們不一定看到我們背後是耶穌的愛。婦女跟我道謝的時候,我都會說,『不用謝我,這是耶穌的愛。』」做為耶穌的使者,我們引導婦女看到耶穌的愛,對祂越來越感恩。不然,她們都覺得聖經裡的耶穌離自己很遠,看不到摸不著。
面對服事上的挫折,助人者如何勉勵自己呢?章伯斯(Oswald Chambers)說:「愛的泉源是在神裡面,不是在我們裡面。」使徒保羅這樣解釋愛的真諦:「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人的愛是短暫的,很難恆久。如果靠自己的本性,很快就會把愛心耐心用完。
我們的愛通常附帶一些條件:「我幫了你,你至少要有一點點感恩的表現。」或「我都這樣努力幫你想辦法了,你也要自己努力。」遇到喜歡抱怨或自暴自棄的人,我們一下子就想放棄。天父的愛卻是無條件的,就像詩歌「耶穌的目屎」所說的:「有一個人用生命替阮釘佇十字架,祂疼阮超過世界,不管好人亦是歹人,祂攏總在疼惜。」
祂的愛是我們的榜樣,讓我們的愛也能恆久忍耐,長期陪伴別人。如果我們總是計較對方的反應,那就不是愛了。
助人者的心態調整
助人者要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一開始,我急著想幫助曉嵐。後來她退縮了,我卻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為甚麼我比她還著急?難道是我想有「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嗎?畢竟疫情下,很多服事都停擺,只能靠電話關心婦女。同工淑華姐形容我是在「生她的氣」跟「理解她的無力感」之間擺盪。我想到摩西對以色列人說的話:「因為耶和華聽見你們向他所發的怨言了。我們算甚麼,你們竟向我們發怨言呢?」代禱夥伴提醒我,不要專注在不能做的事,而是為可以做的事感恩。畢竟萬華還有很多要關心的婦女,不是嗎?
作為上帝的使者,我們要幫助婦女有盼望,看到天父已經給她們的恩賜和資源。雖然問題現在看起來很大,可能沒辦法立刻改變,但我們相信在神沒有難成的事。
阿真宣教士說她後悔以前在街頭探訪時沒有留下婦女的聯絡方式,現在無法聯絡難免會擔心。即使有電話,也有人不願意透露自己的住址。我打電話時,發現話筒另一端的婦女說話很喘,我擔心她生病了。當天晚上,我一直想:「萬一出事,連呼叫里長或救護車都沒辦法。」這時候,「信靠主」不再只是信心喊話而已,而是真的要相信,不管發生甚麼事,上帝掌權,祂與我們同行。
出自萬族萬民 105期 (2022.04)
作者:
趙歆怡
2009年加入使團
台灣邊緣群體佈道事工
(珍珠家園婦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