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華人還是馬來人?」「哇,你英文怎麼這麼好?」「你讀寄宿學校,你父母一定很有錢,對吧?」結交新朋友時,我常會被問到這些問題。而我的回答常把他們弄得更混亂,因而詢問更多問題。
好客的馬來西亞
所以我經常會使用以下的完整長句來自我介紹:「我是在中國長大的華裔馬來人,我曾在印度就讀寄宿學校,目前我住在加拿大。」
這段介紹可以總結我是第三文化孩子(TCK)的歷程,讓其他人稍微認識我。
我的馬來西亞人身分是我最為認同的,尤其是需要在每個句子的末尾添加一個「啦」做為語助詞。在我年幼時期,我父母就教導我要好客並幫助他人,即使是陌生人。我們常會邀請其他人來我家小住或吃飯,所以好客成為馬來人的一項重要成分。
在疫情期間,由於加拿大的室內聚集限制,我和室友真的很想念接待人的滋味。然而,在封鎖期間,還是有一位獨自住在附近的朋友每周六都會來訪,這實在是一個祝福。我們在一起享受烹調各種不同文化美食的樂趣。我認為享受多元和學習其他文化非常重要。
做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我們的國定假日源自許多族群。這也是進到我們的馬來鄰居或印度朋友家裡分享美食的好理由!不同族群齊聚一堂確實有其特別之處,當來自各個國家、部落和語言的人在我們的上帝面前俯伏,並敬拜他直到永遠時,這是對天堂美好的預嘗。
多元的加拿大
與馬來西亞文化相似,加拿大社會也同樣崇尚多元文化。這一點從多倫多大量湧現的印度、韓國、義大利餐廳和外賣店就可以看出。多倫多隨便列舉就有中國城,小牙買加和小葡萄牙等區域。在我來加拿大之前,我以為加拿大跟馬來西亞一樣說的是純英式英文,但事實卻不然。當我起先用football、lorry、petrol,而不是soccer、truck和gas來表達足球、卡車和汽油時,人們看起來很困惑。我很快就發現加拿大英文是一種獨特的美式與英式英文混和,很有趣誒!在每個句尾加上「誒(eh)」是非常「加拿大」的。跟朋友談話或說抱歉時,我們也很愛用「bud」,這是buddy(小子,朋友,傢伙)的縮寫。
其他加拿大俚語還有double-double表示咖啡要加兩份奶和兩份糖;loonie代表一加元硬幣,toonie表示二加元硬幣。儘管我已在此居住多年,我仍會遇到未曾聽過的一些加拿大用語。我仍然在學習如何成為一位加拿大人,到目前為止,這趟旅程非常有趣。
終生難忘的希伯崙學校
最後是我稱之為「希伯崙身分」的認同,這是我在印度南部就讀希伯崙寄宿學校時所發展出來的。
我們被教導要簡樸,因此我們被規定必須在三分鐘內洗好澡,並要在用餐時間內吃完每餐的食物,不浪費任何物品,這些都沒有錯,但是,簡樸和吝嗇之間僅有微妙的一線之隔。我會說我比較傾向後者。
我對制度和例行程序的依賴源自於學校生活需要嚴格遵守時間表。起床和睡覺,做功課或預備,參加學校聚會等,每件事都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如果遲到就要承受後果。我記得當我早餐遲到時,我被處罰要做廚房勞務。
儘管我的希伯崙學校生活聽起來很艱難,但我卻在那裡結識了許多終生好友。現在我在多倫多的室友就是我的前任同學。我也到美國參加了兩位前同學的婚禮。還有一次,我幾乎要錯過飛回加拿大的航班,因為我太想要在上海跟希伯崙同學見面。這絕對是另一個故事!誰知道我會在這麼多年後再次見到他們,對吧?正如傳道書三章一節所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馬來西亞人、加拿大人、希伯崙人,每一種身分都有其美好之處,但卻無法完全定義我做為一個「人」的身分。這些身分也有各自的缺點,它們不過是我在穿越這個世界,前往最終、永恆的目的地―天堂時,所使用的暫時標籤。我知道我的身分唯有在基督裡才得以完全。歌羅西書二章十節提醒我們,在基督裡我們已經成為豐盛。
如果你是一位第三文化孩子,要知道你是特別且蒙愛的。如果你是第三文化孩子的家長,或你有機會與他們一起工作,我要謝謝你將愛傾注在我們的生命中,並且按著我們的本相愛我們。
最後,我是誰?我是上帝的孩子。
出自萬族萬民 105期 (2022.04)
作者:榴槤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