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的祝福

每次別人問我在工場做了甚麼,我的回答總歸一句話就是:「不是我祝福了他們甚麼,而是我被他們祝福」。我和華安的友誼就是個例子。

我第一次帶著孩子們去參加當地的主日聚會,華安是孩子們的主日學老師。聚完會後,她蹲下身子平視孩子的眼睛,溫柔的問:「你下週還會來嗎?」她認真對待這些主裡的小羊的表情讓我感覺這位姐妹對信仰很認真。經過師母介紹,才發現我們日後都打算帶孩子在家教育。一兩個禮拜之後,我邀請她到家裡聊天,得知她是獨生女,大學時信主,在現在的教會認識了她的先生。臨走時我們一起禱告,她說:「主啊,如果是祢的意思,也許我們在日後可以一起帶孩子在家教育。」當下我知道她已經把我當作好姐妹了。她的友誼讓才到工場兩個月的我開始覺得這裡是家。

雖然我們住的遠,週間沒有辦法固定見面,但是華安時常用手機傳訊息給我,討論聖經、聊聊育兒,但更多是彼此分享代禱事項。我們特別常為她有躁鬱症的母親禱告。身為獨生女,她必須在照顧孩子之餘打理母親的生活起居。幾個月之後,她決定開一個為她母親禱告的群組,不時報告母親的狀況和她覺得憂心的地方。

同一時間,華安的先生也邀請我的先生成為屬靈同伴。這真是莫大的榮幸。我們都非常興奮,也期待在春節後兩個弟兄可以定期交通。但就在那一年春節,華安的爸爸在老家突然腦中風,媽媽沒能及時把他送去醫院,延誤了治療時機。雖然後來開了刀,但是爸爸成了植物人。華安和先生開始輪班回老家照顧他。弟兄姊妹都非常關心,原本為華安母親禱告的群組也自然變成了分享父親近況的地方。華安每留下一個喪氣的留言,都有至少一兩個弟兄姊妹以禱告和溫暖的鼓勵回應。

有時候我會想:「華安如此頻繁的留下瑣碎的代禱訊息,弟兄姊妹不會覺得煩嗎?」後來有一次我實在沒有動力、不知道如何開口為華安的父親禱告的時候,看到有弟兄姊妹在群組裡寫下禱告詞。當下我突然想到四個朋友從屋頂垂降癱子找耶穌尋求醫治的故事─群組裡的弟兄姊妹就像那四個朋友,輪流抬著華安和她的父親到耶穌面前,為著他們的需要代求。當一個朋友軟弱的時候,神會感動其他的弟兄姊妹來服事華安和她的父親。那畫面非常激勵我,讓我明白了一件事:

頻繁的請人代禱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因為人生裡的諸多挑戰,以及當我們面對老我的時候,就是有這麼多必須用禱告撐過去的時刻。

華安和先生最常請大家代禱的就是父親的得救。在父親剛動完手術的時候、在父親看起來還可以用眨眼來回應他們的時候、還有在父親離世前,他們都抓緊機會不斷跟父親傳講福音。華安說有一次看著父親躺在床上,她想到家裡世代以來都被偶像崇拜所綑綁,那一天她也不管旁邊還有其他病人,就在病床前嚎啕大哭,大聲的禱告,求神斷開偶像崇拜的枷鎖。

華安和她的先生很自然的在父親所搬去的每一個病房跟其他的病人或家屬們講福音。去參觀可能讓父親入住的長照機構時,他們也跟那邊的老人們傳福音、為他們禱告、聯繫附近教會的弟兄姊妹來關心他們。她那種理所當然傳福音的態度非常激勵我和我先生。主耶穌的十架受死和復活對她而言是如此真實而寶貴!聖靈是如此真實的活在她裡面,使用這個外表看似心力交瘁,但內心極有生命力的器皿,在最可以自憐的時候,服事身邊這麼多萍水相逢的人!

華安的父親在開刀後九個月回到了天家。由於其他的家人們都不是基督徒,身為晚輩的華安花了一段時間和他們協調,最後仍在家人不諒解的情況下,在老家辦了一場追思禮拜。我和先生臨時決定揹著三個月大的寶寶搭火車去參加。當他們看見我們的時候,震驚的說不出話來,因為對當地人來說,沒有人期待需要照顧小寶寶的家庭這麼折騰的出現。但對我們來說,能陪所親愛的朋友走這一段是極大的榮幸。參與的人都是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他們千里迢迢開車去組了個詩班。華安的先生在追思禮拜上說,他從來沒有想過可以在這個家聽到聖詩。他在眾人面前回憶過去九個月的點點滴滴,看到上帝的憐憫和弟兄姊妹的支持。他說:「你們看!今天來參加追思禮拜最小的才三個月!」當下我和先生覺得好感動,因為看見上帝正在使用他們可以接收的方式,將滿滿的愛圍繞這一家人。而他們對神忠心的跟隨和倚靠也成為眾人的榜樣。

雖然因為疫情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見面,但仍時常透過手機彼此代禱。華安激勵我欣然接受頻繁為別人代禱,也學習勇於分享自己的需要。如今,我有家人也生病了。當我向她傾訴時,我知道她完全明白那種只有過來人才懂的難受,以及在難受裡的孤獨。她的話語,哪怕只是聽完我述說現在處境之後的一聲嘆息,都是那麼的安慰我。

生命被改變的契機不見得是透過有系統的事工和培訓,不是單面向的給予,卻往往是透過生命相互激起的漣漪─在措手不及、連滾帶爬的生活中彼此扶持,共同望向為我們的信心創始成終的主。這是我到工場後得到的最大的祝福。

 

出自萬族萬民 106期 (2022.08)

作者:恩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