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作宣教士

「希望上帝不要呼召我作宣教士。」

你曾這麼說過或想過嗎?這類排斥的想法,其實頗為常見,但這顯示出我們對上帝和宣教有所誤會,好像祂為我們一生所定旨意可能不好、祂會呼召我去做我不想做的事、使我的生活不順遂等等。也顯示出有些人覺得跨文化宣教免不了困苦艱辛和淚水。但是,為甚麼我們會這麼想呢?

對宣教的誤會
我已在台灣服事超過三十個年頭,我們一家人順從上帝引領來到這裡,我從未對此感到後悔,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曾有過艱辛時刻;我們曾經受苦,曾經感覺孤單、被擊垮、挫敗、筋疲力盡。有時候看到家鄉的許多朋友變得好富有,不免心生羨慕。我們常常想念父母,現在則是想念已長大成人、住在其他國家的子女。

但我們覺得,這一路走來比較像是祝福,而非犧牲奉獻。我們的同工們也都這麼認為。

服事上帝並宣揚耶穌基督,尤其是在未識基督之地,為我們的生命帶來喜樂和意義。藉由所面臨的許多挑戰,更認識主也更倚靠祂。我有榮幸和他人同工,也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弟兄姊妹建立深刻的友誼。在家鄉許多跟我同齡的朋友退休後,不知該做什麼,但上帝仍不斷開新路領我事奉祂。而且我們很高興能一直投注事奉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現在澳洲和台灣已成為我們深愛的家園。

不只是我,幾乎每一位宣教士都會說,宣教是一份喜樂與祝福。

對上帝的誤會
比起對宣教的誤會,對上帝和祂為我們一生所定旨意的扭曲看法,更叫人擔憂。

為什麼不願意參與宣教?主要是因為害怕。恐懼會以不同面貌呈現,最常見的有:

*危險:害怕上帝領我們進入危險之地,如戰爭、天然災害、犯罪、暴力。我們不想去不熟悉的地方,那裡感覺不安全,比不上自己的家鄉。

*失敗:害怕上帝領我們進入失敗的景況:學不會新的語言、所受訓練或能力不足⋯⋯結果是失敗、困窘、沒面子,甚至令他人受傷,最終可能羞羞慚慚地回國去。殊不知宣教正是以令人害怕的方式使我們走出舒適圈,擴張我們的境界。

*拒絕:害怕別人批評或拒絕我們。有時甚至連基督徒家人也常會阻止我們參與宣教,因為擔心我們受苦;有時候是未認識福音的朋友,認為我們很愚蠢,竟放棄大好前途;也有可能是所服事的對象拒絕我們。

*艱苦:害怕上帝把我們放到生活艱苦的落後地區,失去家鄉的便利生活。那裡的食物可能很奇怪,難以下嚥;可能缺乏乾淨的飲水和穩定的用電;子女可能錯失教育機會等等。我們已習慣家鄉的舒適便利,不想放棄享受。

*貧窮:害怕成為宣教士就等於變得貧窮。我們會失去財務安全感;會買不起想要的東西,大大落後家鄉的同輩朋友;生活會變得拮据;也許需要向別人要錢,經常感到缺乏。

可能還有其他懼怕,你自己應該很清楚。我們無法保證生活永遠平安順遂、成功舒適。服事耶穌需要背起我們的十字架,效法耶穌受苦。但是,上帝了解我們的懼怕,也已經賜下解答;事實上,祂在聖經裡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們這個答案。

聖經有解方
「不要怕」,這句話上帝在聖經裡說了多少次?將近一百次!而且幾乎對聖經每一個重要人物都說過(從亞伯拉罕⋯⋯所羅門到保羅),因為祂知道我們一害怕,就會退縮,就會猶豫要不要順服祂,所以上帝一次又一次地說:「不要怕!」這是個命令,但並非命令我們不要感到害怕,而是不要被懼怕掌控。這句話也是個應許,因為每當上帝說「不要怕」,同時也賜下應許:「我必與你同在,要賜福給你」(創二十六3)、「耶和華⋯⋯要為你們與仇敵爭戰,拯救你們」(申二十4)、「有我與你同在」(徒十八9∼10)。我們不會被恐懼打敗,因為上帝與我們同在,祂必信守祂的承諾,這就夠了。

當我們不願意做上帝呼召我們去做的事,就是讓恐懼捆綁了我們,以致忘了祂是誰,忘記祂承諾必與我們同在,忘記祂會保護、愛護、拯救我們,看那些困難比上帝更大。

但上帝也對我們說:「不要怕,我與你同在。」所以我們可以承認自己的害怕,毋需另找藉口。我們可以說:「我好怕,但我相信祢。」然後,即使可能仍然害怕,卻能照著上帝的旨意行,因為有祂的應許。

你對於海外宣教望之卻步嗎?為甚麼?你真的知道當宣教士是怎麼一回事嗎?你了解宣教的喜樂和挑戰嗎?與做自己想做的事相比,你覺得神的呼召會讓你變得比較不快樂嗎?我們需要檢視自己的心,想想為什麽我們不願意順服神?難道祂會希望我們過得很苦嗎?

我們可能也有一些好理由:上帝沒有呼召所有人去當宣教士,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如此事奉神。但我們應當釐清自己不當宣教士的原因,不能只因不願意就乾脆待在家裡,也不是因害怕而找藉口。

不要再說:「希望上帝不要呼召我。」反而要說:「主,祢要我去哪裡,我就去那裡。因為我知道祢與我同在,這就夠了。」

 

出自萬族萬民 107期 (2022.12)

作者:
倪樸生
Philip & Irene Nicholson
1992年加入使團
領袖培訓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