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神的旨意

我:「我覺得神給了你一百種恩賜,但你卻只用了十種。」

約翰:「其實,我只用了不到十種。」

我:「(感到錯愕)好吧,那你打算何時發揮其餘的恩賜呢?」

約翰:「我不曉得生命的目標,又怎麽知道該往何處發揮恩賜呢?」

我:「(語帶好奇)為何不求問神呢?」

約翰:「我不想問,因為祂八成會差我去非洲。」

我:「如果你真的求問祂,也許你會感到意外。或許祂沒有要你去非洲,而是要你留在現居地呢!」

 

在使團服侍了二十年,近年擔任跨文化事奉領袖的培訓者、導師及教練,我常驚訝於每位領袖的恩賜,也好奇假如他們明白神的心意而克服種種障礙,踏上信心之旅,神將會怎樣使用他們來成就祂的旨意呢?面對許多像約翰這樣的基督徒,我常自問:「到底是甚麽攔阻年輕人明白及遵行神的旨意呢?在過程中如何聆聽與察驗?要清除哪些障礙呢?」

聆聽

當年踏上宣教路時,我被教導要留意以下事項:

1. 尋求神
神經常藉著異象、負擔、熱情、經文及回應禱告等方式,對我們說話。關鍵在於是否準備好聆聽及遵行神的旨意,並在尋求過程中克服攔阻。對約翰而言,他必須跨出的第一步,就是尋求神。

2. 尋求屬靈導師的意見及教會的印證
當神呼召我服侍未得之民時,首先我跟教會領袖分享並同心禱告,尋求神下一步的心意。這是個嚴謹的過程,因為我和教會都需要確認呼召。也許會是一段漫長的過程,但這也給我們時間建立關係,讓我在個人成長、發展事工技能等方面預備自己;同時教會也需要設立財務等各種支援機制。

有一些渴望前往工場的年輕人會抱怨教會缺乏支持。但,與其覺得教會阻礙我們前進,不如換個角度,自問可在哪些領域成長,傳遞異象,溝通與建立關係,也當參考教會領袖的反饋及意見,更清楚神的心意是如何。其實神不一定差派所有信徒前往宣教工場,但必會為你保留一個宣教位置—不論是宣教士、代禱夥伴、奉獻者、倡導者或是動員者。

3. 環境
申請加入差傳機構的過程可能令人氣餒,尤其是非同一母語的機構。即使被機構接納,籌措事工經費依然是出發前必須跨越的難關。

一位募款不太順利的宣教士說:「我討厭當推銷員,我大可憑著博士學位輕鬆賺到所需金額!」我反問:「不想推銷的話,那你可以怎麽做?」他沉思了一會,說:「找夥伴!我可以邀請人們參與神的工作。他們或許覺得, 成為拓展神國的事工夥伴是項殊榮!」他改變心意後,不出幾個月就募到足額奉獻了。

聲音

除了上述所言,亞洲人常會面對許多聲音,影響我們對神旨意的認知與順服。

在我四周的聲音。在亞洲文化中成長,我們常被教導要傾聽與服從權威,如父母、老師、醫生、政府官員、教會領袖等。他們的看法或評論都影響我們對神旨意的認知與順服。在榮辱文化中,由於不想破壞和諧,我們習慣遵守社群的規範,努力滿足他人的期待。然而,這聲音是出於神嗎?抑或來自人和文化呢?我們是否在順服神旨意的同時,尊重他人,並進一步轉化文化呢?

這些聲音在表達甚麽?家母常批評我不當教授,浪費了我的博士教育,反而像討飯般籌募經費。我很抱歉令她感到失望,我永遠無法回報一位年輕寡婦所作出的犧牲。每當她在親友面前覺得抬不起頭時,我也感到內疚。直到最近,我才意識到,即使令她失望,但她依然愛我。然而,身為非信徒,她無法理解我的呼召,她的嘮叨只是出於母愛,擔心我能否溫飽,或我能否供養子女攻讀大學。

內心的聲音也很關鍵。無論是正尋求前往工場的新丁或是宣教老手,都不時會與「內心的聲音」交戰。對於約翰來說,恐懼與那意欲操控自己人生的聲音是如此巨大,以致他面臨承擔或逃避的艱難關口。那些聲音癱瘓並阻止他進一步聆聽和分辨上帝的旨意。

內心的聲音

1. 是神的禮物,揭示個人思想、情感、屬靈狀況,是成長過程的必經之路。

2. 除非明顯是罪,不然思想與情感一般是中性的,藉此得知自己的狀況、有哪些需要。例如,約翰期望物質及經濟方面的安全感,這其實與他小時候未能滿足的期望有關。

3. 不要自我標籤或被貼標籤,要認識及接納自己的所是與所需並追求成長。我也曾陷入情緒低谷而下不了決定,直到我辨識內心超過十項以上的情緒,才終於突破。否定自己的想法及情緒只會導致更深層的內在衝突、苦毒、退縮或憤怒。

4. 降低對人的期望,常存感謝的心。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都處於明白及遵行神旨意的旅程中。藉著接納不完美,我容許自己和他人有學習與成長空間,並欣賞神在我們當中已經成就的事,同時期待日後將透過我們完成的事。

正如使徒保羅所說:「我們到了甚麼地步、就當照著甚麼地步行」(腓三16)。讓我們忘記(並原諒)過往,在明白與遵行神旨意的旅程中繼續前進吧!

 

出自萬族萬民 107期 (2022.12)

作者: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