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們,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說話要一致。
你們中間不可分裂,只要一心一意彼此團結。」
哥林多前書一章10節
社會-心碎了
香港在過去經歷兩年多的社會運動,加上三年多的新冠疫情,如同大浪沖擊著社會的體系,家庭成員的感情。經濟的壓力,加上人心的徬惶恐懼,怕失去自由和民主,加上因疫情封關所帶來的經濟蕭條,各行各業受到倒閉潮的影響,使人從難過、失望,走向麻木,甚至放棄,一走了之。
教會─心冷了
同樣,香港教會也是社會的縮影。當與其他教會傳道同工傾談之際,不難知道不少教會傳道同工、教會領袖,並年輕的家庭都移居海外,另覓新天地。但也有教會變動不多,弟兄姊妹雖然有作移居的考慮,卻以長遠的計劃去作鋪排,不急於一時決定。以我牧養的教會為例,屬於中小型教會,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肢體之間的情感尚算深厚,沒有出現大磨擦和分裂,教會也願意開放溝通的渠道給肢體表達不同的意見。神給教會看重兩方面的發展,一是鼓勵肢體彼此關顧,在長時間未能見面、不能彼此鼓勵的情況下,教牧和弟兄姊妹分小隊去把物資,送到肢體家門前。雖因疫情不便進入屋內,但我們能站在門外與他們一家祈禱,這點行動為肢體之間帶來愛的互動。無論是青少年、醫護人員、老師學生,或長者都能領受到愛心行動的鼓勵與慰問。當我們信主的人不單顧自己的事,就能伸出關懷的手去接觸主內肢體,使冷淡的心溫暖起來。
社區─愛心服侍
另一重點是走出社區,到我們的鄰舍,去探望基層人士和他們的家庭。當中遇到劏房戶(在一些舊區中,把一個居住單位,分隔成幾個小單位,每個僅一百餘平方呎/十平方米,含廚房和洗手間的斗室),這類基層家庭有很沉重的經濟負擔。當孩子因疫情不能回到學校,只能上網課,而他們又缺乏經濟能力購置電腦、交不起互聯網的費用,教會便為他們尋找二手電腦,並幫助他們安裝好上網課的設備。因著這些愛心行動,也感動了一些家庭主動上教會。若教會沒有珍惜這機會去回應肢體和社區的需要,我們便真是浪費了疫情所帶來的契機。
跨宗派─同心同行
我們相信主耶穌基督不單是教會的元首,祂更是掌管萬有的主宰,當我們願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祂必引領我們,在風高浪急中為我們掌舵。並且教會也不應獨善其身,我們也和區內其他教會一同合辦關顧社區的支援與佈道活動。要同心同行,並不容易,但當大家都以神國的事為念,事就這樣成了!我們在節日一同訂購「迷你月餅」,並向一些曾接觸的家庭及教會附近的商戶派發,都帶來美好的果效。現正籌備聖誕佈佳音的活動,也是以社區為目標,重點是廣傳福音,恩澤社群。
宣教─關顧心
無論是社會的經濟低迷、信徒移民,因疫情影響教會實體聚會,都直接或間接影響信徒的奉獻,連帶影響對宣教工作、差會機構和對宣教士的財務支持。有些宣教同工也因著疫情緣故要從工場回歸家鄉,未能再赴工場。不同的因素,如當地的政情、疫情,同工流失、患病、家人需要、子女教育等等,都帶給宣教士許多轉變的機率。所以差會和教會都要做出許多變動與應變,以支援宣教士在這環境下的調適。
行二里路的心
因此,教會更要用心去關顧宣教士,免得他們疲倦灰心而失去力量。我們不單推動弟兄姊妹主動關心宣教士,教會更邀請關顧宣教士的機構來訓練肢體,不單給自己的教會,更開放給同區域的教會同工和肢體一同參與。我們不單在禱告和金錢上支持,更要在宣教士的情緒、健康,甚至退休安排上,都有更多的了解認識,從而教會可以為宣教士早作準備,使他們無後顧之憂,專心在前線打美好的仗,返國也有支持並愛他們的肢體,繼續與他們同行。不是單行一里路,更是願意同行二里路。這樣,教會的宣教工作才有傳承,因為宣教士不單對神有信心,同樣也對他們的後方有信心,知道不會成為沒人捉緊線舵的丟線風箏。
知難─信心向前
雖然因著世界局勢的轉變,許些開放的工場都改變了,但我們這位宣教的神,也是耶和華以勒的主,祂必然要我們舉目注視祂的旌旗,繼續經歷祂大能的手,使用我們這卑微的人,去拓展神的國。過去,教會所面對的一切挑戰,教會的元首是全然知道的,這幾年按香港差傳事工聯會的統計,宣教士的人數不跌反升。今天,我仍然相信宣教士戴德生所說的︰按照神的方式做神的工作,斷然不會缺乏神的供應。
你相信嗎?
出自萬族萬民 107期 (2022.12)
作者: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