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我透過Zoom跟五位來自曼谷的泰國基督徒大學生開會,蒐集他們對於福音與流行文化的意見。這是個有趣的會談,因為我原本預期這些學生會大談電玩、Netflix,或是BLACKPINK和防彈少年團等韓流團體。但出乎我意料,他們首先提到的卻是泰國政治。他們覺得在泰國年輕人,特別是曼谷的年輕人中,政治是非常顯著的潮流,所以對他們來說,這就是「流行文化」。
關心政治的泰國年輕世代
自2020年起,泰國年輕人開始進行反政府示威。即使在新冠肺炎蔓延期間,仍有許多由學生組成的群體使用各種標語旗幟、演講、大喊口號,並高舉三指禮手勢表達他們的不滿。這個手勢出自電影《飢餓遊戲》,被學生用來表達對政府的三項訴求,同時他們也用音樂劇《悲慘世界》的一首歌曲作為活動的主題曲。雖然去年(2021年)公開場合的示威活動減少,但仍持續透過社群媒體平台表達不滿。
身為在泰國的外國人,我的優勢是可以當個好奇的旁觀者,透過跟本地人的對話與提問,心平氣和地討論。他們覺得可以放心對我直陳觀點,大方分享自己的見解,因為我不太可能有甚麼強烈的想法或立場,不至於反對或批判他們的看法。不同年齡層、持不同政治觀點的本地人都可以自由跟我分享。我也沒有義務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被期待表明立場。我有不少泰國同工在跟學生討論政治時會感到為難,因為如果表達了不同的立場,有些學生可能會覺得被冒犯。
他們其實有話想說
我發現在曼谷仍存有一股基於年齡及社會階層的濃厚階級意識。雖然我訪談的學生認為現今的政府亟需改變,但在有不同年齡層或世代的場合中,他們仍不敢表達自己的看法。泰國人極度推崇對年長者和權威者的尊敬,自幼即透過家庭教養及教育體系深植人們心中。學生需要順服父母的權威,還要聽老師、校長、國家領導者等人的話。學生大多是沒有經濟能力的,所以他們被看成需要聽話並順服的人。可以想見,許多年輕人已厭倦這系統。
這個新世代的學生比他們的前輩更嫻熟科技,由於在網路上廣泛接觸不同的想法和觀點,所以他們認識更多外國的意識形態,例如民主,以及民主在其他國家的形式。他們思考並提出問題,卻被認為是叛逆和對抗,即使他們本意並非如此。有些學生嘗試表達他們的看法,卻被大人阻止。如此嘗試一兩次後,他們便會放棄。維持群體和平、避免衝突也是一個重要的價值觀,這更進一步阻止他們說出心中想法。在教會與會友同桌用餐時,我觀察到,有時候幾個較年長的大人就泰國某地的制度侃侃而談時,學生都默默聽著,不發一語,但稍後當長輩們都離開了,學生們就開始熱烈討論剛剛所聽到的,表達不滿的負面情緒。
那麼,如果學生無法當面表達真實想法,要如何為自己的政治觀點和立場發聲?潮流要如何發展?
如上述,這個嫻熟科技的年輕世代藉由社群媒體,如Instagram 和推特(Twitter),找到了毋需與家人當面衝突,也能夠表達自我的創意發聲方式,而且容易迅速傳遞,因為個人可以在這些平台上利用主題標籤(hashtags)發表政治理念,並與追蹤者分享資訊。當2020年學生抗議高峰期時,也運用Telegram在最後一刻變更抗議地點,以混淆警察和政府官員,讓他們在錯誤的地方設置路障。現在人人隨時在使用手機,所以此類新型媒體就是快速傳遞消息的最有效方式。
多問一點,多想一些
曾與我對話的年輕人中,大部分都同意目前泰國領導階層確實需要改變,但對於要如何改變,每個人的看法不盡相同,對於促成改變的熱情程度也有差異。然而,這仍是年輕人會想說點甚麼的發燒話題。我通常會利用這機會傾聽,並好奇地提出問題,挑戰他們進一步思考或拓寬視野:
1. 你如何得知這些事?
鼓勵學生記得檢核資訊來源,並提醒他們,很多從推特傳來的短訊或短片並沒有呈現事件全貌。
2. 你認為他們為甚麼會這樣想?
當學生遇見意見相左的人,很容易關閉或停止溝通。這樣問也許可以幫助他們站在不同意見者的立場,思考對方的成長過程、經驗和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
3. 你可以做些甚麼?
探索學生可能以什麼方式帶來改變。雖然這些議題很龐大,但他們可以從某件小事開始改變。例如,如果窮人被壓迫,那他們如何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貢獻綿薄之力?
有些學生會以開放的心態跟我一同探索,但有時我只是把這些問題留給他們思考。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年輕人可以敞開討論那些早先被視為禁忌的話題。針對那些議題,他們會提出好問題,見解也頗為正確。
透過與年輕人討論他們有興趣的話題,宣教士可以與他們建立關係,了解他們的觀點和興趣。至於政治的部分,宣教士可以善用非泰國人的身分,溫和地挑戰他們進一步思考如何傾聽不同族群的意見,或採取行動,鼓勵他們自身成為所期盼的改變的一部分。
出自萬族萬民 107期 (2022.12)
作者:
胡俐玲
Cherlyn Oh
2014年加入使團
泰國學生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