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865年中國內地會創立以來,信心與禱告一直是使團珍視的核心價值。這兩個原則也體現在財務的議題上,戴德生曾說:「用神的方式來做神的工作,絕不會缺乏神的供應。」因此,使團不借貸、不募款的政策在許多弟兄姊妹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這是神話嗎?今天仍然可行嗎?使團宣教士實際上是如何面對財務的挑戰呢?透過與使團一位資深的宣教士申請人聯絡主任(Candidate Coordinator)的訪談,讓我們對於使團的信心原則有更貼近的了解。
問: 關於「錢」的問題,有心長宣的弟兄姊妹可以如何預備自己呢?
答:首先要預備心靈過簡樸的生活!使團編列的預算是「生活津貼」(allowance),而不是「薪資」(salary),是把生活、事工、福利和行政等種種基本需要加總起來,所以不會有太多其餘的東西。這方面有一些書可以參考,像是《宣教士成功的秘訣—放棄權利》。
問: 這樣聽起來,宣教士犧牲很大啊?
答:其實宣教士也不是要過的多麼匱乏。使團的工場團隊會根據當地的物價,計算出相應的預算。一般而言,我們盼望宣教士的預算大概與工場當地學校教師的生活水平相若。
預算制定也具有彈性,宣教士可以根據個人或支持教會的狀況與差會溝通,作出調整。例如,在租金或交通之類的預算就可以按申請人的意願增減;若預算金額太高,某些項目與培訓、休閒度假等便可暫緩或調低……。
隨著時代的改變,一些新的項目,如出發時需要配備的電子用品,恆常需用的網路費,以及為下一任期置換電腦的儲備費用等等都在預算之列。保險及供養父母生活津貼也是固定項目。凡此種種,差會和申請人可以協商,調出合適的財務運作方式。
問: 使團有不主動募款的傳統,宣教士如何傳遞財務上的需要?要開口談「錢」的話題,宣教士心裡這一關也不大容易過吧?
答:我們鼓勵宣教士把焦點放在國度的需要上。他/她所要分享的,不是拜託人來奉獻支持自己,而是邀請人看見神的心意,一同參與在大使命的事工中。這是一個建立宣教夥伴關係的過程,而財務支持只是同行的一種方式。透過異象分享之類的機會,教會牧長和弟兄姊妹可以更明白神對宣教士個人的呼召,並且有機會填寫回應表,進一步以代禱、奉獻、成為宣教士關顧組成員,或是出席差派禮等方式來參與。
夥伴建立的節奏也要看申請人所屬的階段、預計出發的時程。領受呼召之後,宣教士如果能早一點起步,有足夠時間鋪陳,邀請肢體們一起禱告等候;沒有壓迫感,自然會水到渠成。
此外,長宣之前能先有短宣的經驗也很重要。使團的「服事亞洲」短宣計畫為期一週至十二個月不等,短宣員將會在工場實地協助宣教士的事工。除了認識工場與宣教士的真實日常,短宣員在與母會的關係上也能稍稍體驗長宣者的一連串過場。比照長宣,短宣員亦需要尋求母會的支持,因此要試著和教會分享異象、說明短宣目的、接受財務或禱告的支持、定期發代禱信等等。這些過程都可能是建立宣教夥伴的基石。
一些技術面的問題,像是怎麼分享、怎麼發代禱信,使團也會給予訓練和協助,但最重要的,還是一顆誠懇邀請教會和弟兄姊妹關注國度使命的心。
問: 如果宣教士的教會規模很小,經費有限,還有辦法差派嗎?
答:宣教士要禱告主引導其他可能的支持渠道,像是曾經實習的教會、神學院同學、朋友等,為這些關係來禱告。這些夥伴都可能成為神供應的管道。但使團非常重視教會的角色,宣教士最理想是有一間最熟悉、最密切的堂會作為差派單位,其他幾間教會共同支持,一起分擔。
但真正的關鍵不在於教會的大小,而是教會領袖是否願意,是否在宣教的事工上有信心。只要有信心,即使教會人力、財務承擔能力有限,還是可以成為差遣教會;協助宣教士分享、一同為財務的挑戰禱告。我們相信,只要是行在神的心意中,當宣教士付上努力分享異象,便會經歷到神的供應。這是信心的一個跨越,根據使團的經驗,一旦宣教士正式上路,神就會感動弟兄姊妹在禱告和奉獻上參與。
信心是個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在很多實際的小細節當中,信心可以被操練、被看見。長宣途中會遇到各種挑戰,財務往往是最有感的第一道關卡,然而,這也是神所使用的工具,幫助我們聚焦於祂的旨意,讓宣教士、差會、教會和弟兄姊妹一起經歷信心的功課。
出自萬族萬民 108期 (2023.4)
饒以德 訪問/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