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國華
Ernest & Saipin Ng
1981年加入使團
現參與創啟地區事工
初到泰國,第一道令我感覺口味異常、難以接受,但後來卻成為畢生所好的,便是炒羅勒。泰國羅勒全名為「泰國聖羅勒」(Thai Holy Basil),炒煮時氣味芳香濃郁、提神醒腦。初嘗時可能不太習慣那香氣,但日久生愛,念念不忘。
炒羅勒
主材料:
- 泰國羅勒
- 碎肉/肉塊(可用猪、牛、雞,甚或煎炸了的魚塊或其他海產等)
- 蒜頭
- 辣椒
調味:
- 鹽
- 糖
- 魚露(若無,可用生抽,但不道地)
- 老抽(加色)
做法:
- 蒜頭、辣椒搗碎/打碎成醬;
- 小火將鍋燒熱,下約兩湯匙植物油,加入先前預備的醬料,炒香;
- 轉大火,加肉碎/塊,翻炒至成小塊散開;
- 按口味加適量糖、鹽、魚露、老抽(加色)等調味;
- 加進羅勒,翻炒數下至香味溢出即收火,上碟。
大功告成!可與白飯及煎蛋同吃。
泰國飲食文化崇尚辛香味濃郁,絶不清淡。泰國香草和香料多接近印度風味,很有異國風情,初嘗有點怪異,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久而久之,不但習以為常,更成為生活所好。異文化適應的經歴需要時間和賞識別異的心,只有開放自己才能學會欣賞。
羅勒軼事:
「炒羅勒」是pad ka-prao的逐字意譯,pad或phat即泰語中「炒」的意思,而ka-prao則是羅勒。其實這道菜更為人所知的中文名字是「打拋豬」,是不是很萌呢?「打拋」不是指要打或是拋豬肉(-_-!),而是ka-prao的音譯。<!–more–>
其實羅勒並非東南亞獨有的食材,它在台灣被稱作「九層塔」,中國潮汕地區也叫「金不換」,是客家名菜三杯雞與越南河粉(<em>ph</em><em>ở</em>)中的關鍵食材。只是羅勒的亞種眾多,口味各異,若是用偏甜的歐洲羅勒來做泰式打拋豬,味道就要大打折扣了。
羅勒的英文名為basil,源自希臘語βασιλευς(君王),在歐洲有「君王草」的別稱。因為東正教傳統宣稱,聖海倫(Saint Helena)在主後四世紀初發現耶穌被釘的十字架本尊時,原址盛開著羅勒花叢。故此,在東正教紀念耶穌受難的「十架舉揚節」的儀式中,羅勒總是被放在十架下方,象徵耶穌作為君王在十架上得到榮耀。
泰國人至愛的羅勒,原來有這樣的典故。你要不要從這一話題出發,與他們分享萬王之王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