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安迪
Andy Smith
1989年加入使團
現任國際福音事工主任
保羅對他所處的時代影響甚鉅。我們可以想像他周遊羅馬帝國傳講耶穌,但如果我們認為他是單槍匹馬,那可就錯了。保羅喜歡團隊事奉,少有單獨行動。每當有同工返回他身邊,他總是歡喜快樂。
以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為例,出發時他曾有一位同伴,隨後又有一人短暫加入,行程將近,更有來自五個地方的七人與之同行(徒二十4)。保羅每到一地,總要與當地信徒同工,又差他們出去執行任務,藉此更深入地訓練他們。保羅要離開前往下一個地方服侍時,就將教會交給這些同工們繼續帶領。
保羅切望繼續西進傳道,即使明知有困難,即使會遠離差派他的安提阿教會和支持他的腓立比教會。所以他寫信給羅馬的教會,請看羅馬書十五章23~24節所述:
「但如今,在這裡再沒有可傳的地方,而且這好幾年,我切心想望到西班牙去的時候,可以到你們那裡, 盼望從你們那裡經過,得見你們,先與你們彼此交往,心裡稍微滿足,然後蒙你們送行。」
保羅期盼羅馬教會在他前往西班牙拓荒的事工上與他同工,不僅是出於務實,更因他對合作宣教模式的一貫推崇。他常教導基督徒的合一,本人自然身體力行。基於同樣的確信,使團也至為看重事奉中的合作,無論是與東亞的本土教會還是機構。
使團期望看見東亞地區掀起合乎聖經的本土化教會運動,而與本土教會和機構合作有利於這一異象的實現。新的事工和教會,打一開始就以本地的語言聯絡、以合乎本地文化的方式建立。其由本土同工、而非外國人帶領,完全屬於本地信徒。
從內地會時期起,我們就有許多宣教士和本地信徒並肩事奉的美好例證。較為人熟知的如被稱為「三女俠」的蓋群英、馮貴珠、馮貴石,和她們的中國同工愛連。

三女侠
二十世紀五○年代初期,使團開始探索中國以外的新工場。在某些國家,使團發現了可以合作的既有本地教會;而在沒有遇見夥伴教會的其他地區,我們就協助建立合作教會。
因著神的恩典,祂的教會在許多新的工場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外國機構也協助本地人建立起本土機構。以聖經翻譯機構為例,起初我們跟外國機構合作,後來就跟接手的本地機構合作。
此外,成長中的東亞教會開始差派宣教士。使團與之合作的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那些國家成立使團辦事處,協助本土教會差派宣教士。其中一些已經運作了超過五十年。
另一類是與工場上的東亞宣教士合作,其中不少是非正式的。以我自己的服侍為例,我抵達某工場之前,某東亞國家的教會早已差派了一個宣教士到此。在我抵達數月之後,另一個東亞教會也差派了一個同工。我們三個人彼此支持合作。我把我的語言書借給他們,也幫他們訓練本地同工。當他們的事工成長後,其中一位又派他的聖經學校學生加入我們的植堂團隊。
正式合作關係同樣存在。一次,某個東亞國家的教會領袖們聽到神的呼召,要他們去服事鄰國山區的一個陌生族群。而當他們得知使團在這群人中早有事工,便聯絡使團展開正式合作,差派自己的宣教士加入我們在當地的工作。另一個例子則有些不同:我們已經在某山區少數民族中建立了一些教會。這些教會看到了跨文化宣教的異象,希望前往鄰國服侍他們的近親民族,我們就訓練並鼓勵他們付諸行動。
以下合作模式正變得越來越普遍:有些東亞教會邀請我們替部分會友做跨文化事奉的培訓。我們設計的訓練課程非常實用,通常持續數個月。結業的會友中,部分會被教會差派至使團在工場的事工點,跟隨使團宣教士進行為期兩年的宣教實習。
東亞以外的教會也有意差派宣教士到東亞服侍,我們同樣積極與他們探討合作的可能。我們不會在這些國家成立辦事處,親自動員和差派,卻接納來自那裡的宣教士,在工場與我們的團隊一起事奉。
這樣的夥伴關係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有時需要數年才能走上正軌。由於資源有限,我們必須做出犧牲。但我仍要說,無論從神學或務實的層面來說,這些投入都是值得的。
橋樑宣教事工 (Missio Nexus) 是一個立足北美、推動宣教合作的機構。我想以他們的座右銘來結束這篇文章:「大使命之大,無人能獨自完成;大使命之重,我們不能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