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變的世界裡宣教》之三

切合文化的門徒訓練

梅達偉、梅雅妮
David & Jeanette Miller
曾在使團日本工場服侍近十年

傅正光、傅主恩
Ray & Janice Porter
使團退休宣教士
曾在印尼服侍十四年

文化再思

每當福音進入一種新的文化,勢必會與之產生對話與交鋒。當地的新信徒需要辨別原生文化中哪些習俗可以保留,哪些則應當拋開。與此同時,宣教士也應思考儆醒:如何才不致將自身固有的文化信念強加於人?

隨著西方的傳統差派國家逐漸進入後基督教時代,這類挑戰不僅限於工場,文化差異與對話同樣出現在「家中」。所以,在翻開這次要研讀的經節之前,讓我們先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 如果基督教文化在某一目標文化面前顯得過於殊異,會有怎樣的危險?要是在某一文化之中逐漸變得過於安逸呢?
  • 當代西方社會衡量門徒質素的標準有哪些?這些標準是否放諸四海皆準,還是有一部分僅適用於西方特定的文化背景?
  • 在西方或者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的地區裡,除了顯而易見的少數族裔群體外,你還能分辨出哪些文化或次文化群體?(從性別、社會階層、地理和年齡等角度入手)
  • 就你所知,在宣教史中,有哪些宣教士將自身文化強加於當地基督徒的負面例子?

耶穌早期的跟隨者中不乏確信其彌賽亞身份的猶太人,他們即便成為基督徒,仍順理成章地沿襲著猶太人的固有傳統——上聖殿、守飲食律、按猶太禮禱告。可是隨著外邦人成群歸主,這些猶太信徒再也坐不住了。他們在內部展開了一場討論,外邦信徒是否需要受割禮、禁食豬肉、行猶太潔淨禮呢?換言之,遵循猶太習俗是不是跟隨耶穌的必要條件呢?

教會領袖齊聚耶路撒冷商議此事,這便是今日經文的背景。歸根結底,問題的癥結是應當如何看待舊約律法與新約恩典之間的關係。通過查考這段經文,我們希望能找出一個跨文化門訓的參考範式。

閱讀使徒行傳十五1-21

爭論(1-12節)

有幾個來自法利賽教門的猶太基督徒,既是真誠跟隨耶穌的門徒,同時又深切委身於舊約律法。他們深信,所有跟從耶穌的信徒無論文化背景如何,都必須和自己一樣委身於舊約律法。

  • 請總結參與爭論各方的觀點:猶太基督徒、彼得、保羅同巴拿巴。
  • 為何那幾個猶太基督徒如此熱衷於守摩西律法?
  • 神以哪些作為使彼得、保羅與巴拿巴明白,外邦信徒其實無須接受猶太傳統便可得救?

眾人聽過彼得、保羅、巴拿巴三人的經歷後,發覺有必要重新檢視自己對聖經的某些固有解讀。你是否曾被神的某些作為提醒,進而反思自己對聖經的固有解讀?

議決(13-21節)

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耶穌的弟弟雅各,代表眾人議決了此事——於救恩之事上,外邦與猶太並無甚分別,故不可難為那歸附神的外邦人。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陳述以「經上所寫的」開頭(16-18節)。看來福音遇上外邦文化時,某些長久被遺漏或忽略的聖經真理有望得以昭顯。

  • 為甚麼我們有時會忽略或遺漏某些聖經真理?有甚麼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這種情況?
  • 你知道西方或亞洲本地有哪些福音與文化碰撞促使聖經迸發出新亮光的例子?
  • 彼得(10節)和雅各(19節)都不贊同將「難負的軛」強加於外邦門徒。他們所說的「軛」是指甚麼呢?
  • 耶路撒冷的教會領袖議決外邦信徒需要禁戒甚麼(20節)?對此你是否有疑問?

背景詮釋

在當時,吃祭偶像之物是外邦人偶像崇拜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禁吃此類食物的真意,乃是警示外邦信徒應事主忠心不二。第二條則明確要求信徒忌姦淫。那麼第三條呢,為甚麼外邦信徒不可吃勒死的牲畜和血呢?猶太基督徒自不用說,外邦信徒其實也不會對其陌生,因為「摩西的律法自古便有人各城傳講」(21節)。這條禁戒實是折衷之舉,為的是方便猶太及外邦基督徒同席共享愛筵——初期教會中團契合一的至高表現。

跨文化門訓的五條關鍵原則:

  • 耐心傾聽當事各方觀點,理清問題癥結,留心神的作為。
  • 切忌將自身的教會文化強加於對方,而是要致力協助對方在他們自己的文化裡忠心跟隨耶穌。
  • 從聖經發現新的亮光,這會挑戰你自己的某些文化前設。
  • 普世的福音真理挑戰著每一種文化。
  • 為著教會的合一,為著在各種文化、年齡、社會階層中的合一,自己甘願作出捨棄。

最後的思考

  • 宣教士及差派教會的哪些行為,可能導致將自身文化強加於其他文化群體?

我們該如何在此事上為自己和在亞洲各地的宣教士們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