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理想國
學習越南語的人中,以漢語為母語的有福了,因為越南語約七成左右的詞彙來自漢語。 譬如表達謝意的片語 「cảm ơn」(c讀k聲),漢語直譯便是「感恩」,可能源自儒家文化中「禮尚往來」的概念——受人恩惠理當銘感於心,以期來日報還。儒家文化對這個民族的影響處處可見。
敬老護幼:在首都河內的巴士上,竟會有人讓座給十歲左右的孩童與四十多歲的中年。若是有孕在身或花甲長者上車,讓坐的定是爭先恐後,場面蔚為壯觀,真個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長幼有序:與越南人初次見面便可能被問及年齡,不是出於獵奇,而是為正確地稱呼你。「翁、婆、姑、叔、嬸、伯、姨、舅、丈、姊、妹」,這些本在家族內使用的稱呼,不少也用於外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打招呼就拉近了。
友愛和諧:人情多於法治。宛如迷宮的河內老城區,街坊鄰居彼此守望。再者,雖有條例限制隨處擺攤,流動的無照攤販通常仍有生存空間;執法人員即使出動,也非意在「趕盡殺絕」。然而隨著高層住宅樓的開發,以及大型連鎖超市的增加,這些現象都很可能在不久的未來走向消亡。
敬畏鬼神:對生者如此講「禮」,延及先人、神明更怠慢不得。尋常人家總會常年殷勤供奉祖先牌位,大小店鋪也無一例外設有土地香壇。令人尤為不解的,是某大學正中心位置的胡志明塑像前,和某西藥店一角,也赫然擺放著香爐。因為按照常理,共產主義和現代醫學與傳統宗教是互不相容的。
尊師重道:書局顧客盈門,孔廟香火不斷。河內的城市紋章、大名鼎鼎的文廟,正是一座千年孔廟,內中更有越南第一所大學——國子監。翻譯成越南語的儒家經典和中華古典、當代文學,都擺放在書店顯眼的位置。
「越南歡迎您」
與厚重的文化傳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越南異常年輕的人口結構。九千多萬人口的平均年齡是29歲,超過70%的人口低於40歲,65歲以上人口不到6%。然而數字遠不如在街頭巷尾感受年輕人撲面而來的直觀。這種人口結構帶來的短期紅利極為驚人。眾多外國資本,尤其是亞洲資本都被吸引而至。根據越南統計總局的數據,2016年對越投資前四位的國家分別是韓國、新加坡、臺灣和馬來西亞,佔全部外資總額的58%,香港則排在第六位。
這些地方的商人逐利而來,將資金投入製造業、房地產、娛樂業。他們眼中的越南戰後嬰兒潮一代,不但是低廉的勞動力,而且是龐大的消費市場。與此同時,成群的歐美遊客也不斷湧向越南眾多半原始的秀麗海灘和清幽小鎮。這兩類人都帶來了越南渴求的資金,也改變著城市的面貌和舊有的經濟社會結構,還在一定程度上輸出了自身的價值觀。並非全部這些結果都為政府所樂見,一些明顯的副作用也確實浮現——如嚴重的空氣和水體污染、傳統家庭分工的顛覆。但在現階段,越南對外國消費者與投資者仍十分友好,不單在簽證上予以相當程度的方便,更允許外國人和當地信徒在註冊的教會中一同敬拜。
相較於外國商人高漲的淘金熱情,越南的屬靈需要似乎並未受到海外信徒群體重視。其實就人口總量和基督徒比例而言,越南的絕對屬靈需要大於泰國;就語言學習難度,越南語易於柬埔寨的高棉語;就實際的逼迫和管制而言,越南總體上較中國寬鬆;就人心對福音的開放程度,越南不亞於這三國。然而海外教會目前對中國、泰國和柬埔寨的宣教投入,卻普遍高於三個國家共同的鄰國——越南。
越來越難
如果仔細分析過去日本和中國的產業升級之路,就明白當下對越宣教的「黃金」窗口何其寶貴與短暫。隨著購買力增長和通脹加劇,生活和生育壓力將逐漸加增。可以預見,物質主義將進一步取代儒家文化,成為越南的首要文化要素。如果說儒家文化和聖經的碰撞是一個去偽存真的對話過程,物質主義就是徹頭徹尾的敵人。儒家文化著眼建立人際秩序,而物質主義卻單單宣揚自我中心。難怪耶穌從未全盤否定某個文化,卻將瑪門特別列出,告誡門徒不要選錯效忠的對象。
在可預見的未來,老化的人口結構和高企的人力成本勢必令外國資本不得不撤出越南。屆時,越南的大門將很可能不似今天般大開。願這世代的工人能及時回應呼召而至,趁著白日,趕快做工。工人若不來,別的人仍來,然而「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工人「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請切切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