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的未來

盧彼得
Peter & Christine Rowan
1998年加入使團
現任英國地區主任

當談到未來時,謙卑是必要的。同時還可以採納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的建議:「預測未來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瞭解現在。」無論未來如何,有幾件事似已勾勒出未來宣教工作之內容與處境。

基督教的宣教未來所涵蓋的是甚麼

  1. 需要耶穌基督好消息帶來喜樂和盼望的未來。

世界繼續改變,海外基督使團也不例外,但我們存在的核心目標,必須是繼續宣揚十字架和復活是唯一拯救的信息。

  1. 需要意識到夥伴關係重要性的未來。

這不單是一個實用的想法,更是教會本質的一部份。華勇(Hwa Yung)指出,儘管事實上「現時基督徒人數增長主要集中在西方以外的世界……」,「但權力的中心卻多半在北半球……這種失衡會嚴重扭曲我們對全球教會現況的看法……其結果是,我們對變遷中的全球現況盲目,並陷在過時的行動中。」

  1. 多向宣教成為事實的未來。

許多機構的傳統宣教架構將會改變,使團也不例外。固有的單向差派與奉獻模式需要改為雙向,宣教乃是從各地往各方。

  1. 強調西方以外的神學表達和差傳實踐的未來。

直到二十世紀後半葉,西方的神學和差傳方式仍主導著基督教世界的潮流。然而時至今日,隨著全球教會的增長,閱讀聖經、研究神學和參與宣教的非西方主體越發多樣化,使團有義務促成其與來自西方的同仁們對話。

  1. 東亞基督徒需要在生活和社會各層面作鹽作光的未來。

海外基督使團致力於見證眾教會的誕生,但正如馬蓋(Melba Maggay)指出的:「經驗顯示,基督徒增多不一定保證社會公義得到加強。」關鍵原因之一,是「人們可能經歷得救的信心,但不見得進一步發揚信仰對社會的深遠影響力。」心雖被改變了,卻未必進一步去改變社會。我們必須以更深入的門徒培育為目標,就是培育忠於神的全備旨意、傳揚福音的門徒,不僅用福音改變人心,更改變人際互動的結構與模式。

  1. 需要和好橋樑的未來。

宣教的未來,在於基督徒的見證在這紛擾凶暴的世上持續不輟。東亞許多地區或種族關係緊張、或不同宗教之間衝突頻發,這需要善於搭橋的宣教士。更難得的是眼光遠大的宣教夥伴,能在植堂時超越族群向度上的觀念束縛,不只建立單一族群的教會,更看見一個符合聖經的迫切需要,就是在多文化的群體中建立和好的社群,活出平安的福音。

  1. 屬於帶職事奉者的未來。

東亞人看到、聽到福音並觀察整全門徒培育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基督徒在職場上與非基督徒並肩工作。這並非僅是為了利用技能或職業作「平台」來傳福音,乃是重視工作本身,把工作做好,以榮耀主名。

  1. 城市化是未來。

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觀察道,「神學家對都市化所帶來的問題和挑戰竟無動於衷。」簡河培(Harvie Conn)在1991年的《東亞萬民》(編註:萬族萬民英文版)發表的一篇文章說到:「事實上,1866年戴德生已將城市定位為首批內地會宣教士團隊策略之一。」在與亞洲眾教會一起發展城市宣教神學的工作上,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1. 未來需要的是真正被福音信息改變並準備為此而犧牲、付上代價的使者。

從內地會1891版《原則與實踐》第六章摘錄一段如下:「他們必須計算代價,並準備過匱乏、勞累、孤獨、危險的生活──會被自己同胞輕視又被中國人鄙視。」如同過去一樣,未來基督徒的見證也將伴隨苦難而來。透過我們的軟弱和願意示弱,讓人看到和聽到我們所傳信息的真實性。

  1. 認清禱告是至關重要的未來。

1925年在布萊頓舉行的內地會鑽禧會議上,池維謀(Samuel Zwemer)挑戰他的聽眾說:「中國內地會不可滿足於既有的成就,而必須繼續跪著前進,直到將福音傳遍中國。」這話至今同樣適用,面對未知前路,我們必須在禱告中繼續前進。

 

閱讀英文原文:
http://billions.omf.org/the-next-150-years/
收聽盧彼得就此主題的分享(英語):
https://omf.org/uk/wp-content/uploads/sites/15/sermons/2015/04/The-next-150-years-E2.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