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達雲、施桂蓮
Bill & Kwai Lin Stephens
1994年加入使團
在蒙古培育教會領袖
「我到底在這裡做甚麼?」許多次當我們這般無奈自問,或許其實是在疑惑「應該要做甚麼」。沮喪到了某個程度,就會萌生「回家」的念頭。然而細想之下,何處是「家」,一時半刻恐怕還答不上來。
「身後留名」的誘惑可能使人跌倒。要讓別人記住嗎?是否執迷為自己樹立「聲名」甚於傳揚神的恩名?其實我們留下的「名」,多半是不完美的。回顧一生,你是否有謙卑看得見其中的過失、錯漏、頑固的罪和陰暗的靈?它們有如枷鎖鋃鐺,蓋過恩典奏響的美妙之音──那是赦罪的恩典、是加添能力的恩典。
我們身處之地有時確是艱苦。蒙古終年冷且灰白,我們就彷效當地人在家裡種些植物。修剪枯葉時,我想起主的話:「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凡結果子的,祂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十五2)我們修剪植物,使養份去到需要生長的部分。
修剪,即是取捨的過程,差會有位來自新加坡的領袖JM曾教我們以三個問題自省:
- 還有甚麼嗎?(What else?)還有別的嗎?
- 除此以外呢?(What more?)什麼要更多?
- 可以撇除嗎?(What not?)什麼不要?
「還有甚麼嗎?還有別的嗎?」催促我們鞏固現有事工;
「除此以外呢?什麼要更多?」意味著開拓新事工。
可惜啊,我們手中的時間、資源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便要問道:
「可以撇除嗎?什麼不要?」有甚麼是我們要捨棄的?
捨棄某些事工甚或精簡工人,似乎是殘酷的。但若非如此,我們便被雜務纏身,無法集中精力來有效鞏固現有事工並開拓新的事工。修剪看似無情卻出於愛心,例如結了婚就要更加謹慎地處理與其他異性的關係。「博愛」乃是無愛;「來者不拒」終將一無所獲。
愛要付上犧牲的代價,這包括放棄追求個人名聲,放下阻礙我們生命成長的一切纏累,正如發起的麵團不適合帶上出埃及的路(出十四5)。願我們更新生命,以全心愛神,愛祂賜予的鄰舍,愛祂以恩典和同在呼召我們去承擔的任務。
我已在家中,因為基督就是我的歸宿。我只需常常自省:我在做什麼?什麼需要鞏固,哪裡需要開拓?有什麼是祂要我修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