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歌新韻燃薪火

紀祈瑞
Keith & Kristyn Getty
Getty Music創辦人

一個宣教士的呼求

<承擔未竟使命>(Facing A Task Unfinished)這首聖歌經典,原由中國内地會宣教士華福蘭(Frank Houghton)在中國教會遭受逼迫期間所寫。當1929年時,主把一個異象放在内地會領袖們的心中,要見到兩百名宣教新丁將基督之光帶進這片黑暗,縱以生命為代價亦在所不辭。華福蘭深思耶穌在馬太福音廿四章14節所說,要把福音的火炬傳遍天下,又思及中國的百姓尚未得救,傷痛之餘提筆寫下:

承擔未竟的使命,懇切屈膝主前,
眼見急需遍天下,深感失責閒散;
蒙救贖認識基督,今恩座前重述,
所許嚴肅的誓言:獻一生宣揚主。
(中文歌詞《恩頌聖歌》286首)

這兩百名宣教士的最後一批於1932年底前啟程前往中國。從那時起,中國的基督徒人數已從約十萬成長到今天的數以千萬計。因著許多人的忠心,獻上一生傳揚耶穌死而復活的信息,主從未停息祂的工作。

能夠受邀改寫這首經典的宣教詩歌,並將其介紹給這一個時代的信徒,我們感到非常開心。深願更多基督徒能因這首詩歌而起來承擔未竟之工,奉耶穌的名到全世界去傳揚救恩。

一個創作人的心事

有件事尚未完成,像根刺在我心上。

去年我剛完成改寫<承擔未竟使命>時,這感覺便臨到我,而後在今年一月又再次來襲。回想過去五年,我們組建了家庭,音樂「事業」也經歷了超乎想像的發展。那麼到底是哪兒出了問題呢?

飽受煎熬後,我終於肯承認,這是因為自己正漸漸遠離初時所蒙的

呼召,即專注不移地為教會創作新時代的聖歌(modern hymn)。我們分心了。

迷霧既散,我們重新聚焦於創作,新專輯就叫「承擔未竟使命」(註:於2016年6月發行)。過去我們每年只能寫出兩三首令自己滿意的作品,但這一年才過三個月,我們已寫出八首新歌,證明我們回歸的決定是正確的。

回歸創作 回歸宣教

我思來想去,發現為這次創作注入活力的四個要素:

  1. 詩歌需要宣教

上一代的詩歌創作量空前地多,其中含有宣教熱忱的卻屈指可數。敬拜詩歌中直接分享信仰的也很少。所以當我們投入這張專輯的製作、與差會聯繫時,感受到對有關宣教之詩歌的迫切需求。

今天我們已經很少唱<我有一故事傳給萬邦>或<去傳揚吧,神的教會,醒來!>,可能是怕這些詩歌會冒犯別人或充滿戰鬥氣息等等。但是,當我們不再唱這些詩歌時,恐怕我們就不會去想或是討論這些主題,不會為宣教禱告,更不會為之心焦如焚。

我們所唱的會影響我們如何活出生命,它影響我們的每一個抉擇,進而塑造了我們的品格與見證。我還記得第一次唱<承擔未竟使命>時,自己對學生福音工作有多麼火熱。然而最近再唱時,卻感到不自在。這提醒我,與人分享信仰的熱忱是否大不如前?我不得不承認的確如此。

我們的詩歌必須要指向宣教,我們的音樂應點燃宣教之火。

  1. 宣教需要詩歌

婚後第一年,我和太太居住在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區。一次,宣教機構MedAir在附近舉辦退修活動,邀請我們去領唱詩歌。因為他們在過去一年經歷了許多困難,所以希望在退修會中得到休息和更新。我天真地問要不要乾脆辦成一場音樂會,他們說不要;他們只想專注讀經和唱詩,渴望從最深的隱密處揚聲歌頌。

無論在家中還是教會,同聲同心的歌唱最能挑旺宣教心。

  1. 多元音樂激發我靈感

單單CCLI(基督教作品版權許可公司)旗下就有超過三十萬首基督教歌曲。創作人的目標是寫出風格獨樹一幟又朗朗上口的歌,但往往很難做到。一個人的音樂視野終是有限的,我也不例外。

但這張專輯的製作卻將我從熟悉的愛爾蘭海岸帶到全球各地的壯麗景觀前:我們和傳奇爵士樂手帕蒂圖齊拍檔,借鑒了北歐和東歐的傳統音樂,又汲取了中東和印度的元素。除此之外,中國民樂的悠揚、非洲同拉美的韻律,還有來自納什維爾的鄉村音樂傳統,都為這張專輯增色——新的靈感給了我們新的創作可能。

  1. 多元教會提振我靈命

靈感之外,我的靈命也在與普世教會的連結中得到提振,既因著來自各地教會的踴躍反饋,也因著<承擔未竟使命>曾經及將要承載的呼籲——號召工人放下一切,擺上一生服事神。

可以和來自各國各民、各行各業的基督門徒共唱一首宣教之歌,叫人何其振奮!讓我們一同頌讚,一同唱出那擺在我們面前的未竟之工——讓所有的人都聽見這邀請,來親身體驗我們無與倫比的救主長闊高深的恩典。

 

請上網聽新版<承擔未竟使命>:http://www.gettymusic.com/facing-a-task-unfin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