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理&安莉
Martin & Angela Symonds
在台灣服事四十年
現回到英國投身華人事工
五年前我倆已滿六十五歲,在台灣也有三十八年了。雖知道可以退休回到英國,但因為感到神仍然使用我們祝福台灣的教會,所以決定多留兩年。
但在這兩年當中,我們常陷入理性與感性的掙扎:是否應該在台灣退休?這聽起來非常吸引人!有許多台灣朋友和同工鼓勵我們留下來。我們很享受服侍的果效,也有許多朋友,並且在我們病痛漸增時,就越發感謝台灣一流的健保制度。
我們把這些跟在英國生活做了比較:我們的英國友人日漸凋零,英國國家健保制度幾乎崩盤,且返國後我們的事奉勢必得重頭做起……。
然而,當我們討論和禱告後,心裡漸漸對於回到英國退休感到平安。後來這種平安變成期待神讓我們在英國,特別是在當地進修的華人學生當中繼續侍奉。所以我們在2015年6月回到英國,成為在祖國的陌生人。
剛回國時,除了整修房子和修剪庭園以外,簡直無事可做。安莉很享受,但是明理卻覺得無聊和沮喪。這裡的生活跟我們在台灣的生活反差極大——台灣生活步調快速,但英國的日子慢得好像蝸牛在爬。
新的服事機會
第二個主日我們決定去當地的華人教會聚會,因此認識了一些在教會對面的大學就讀的華人學生。牧師是位年輕的華人,他和明理馬上成為朋友。他邀請我們週三晚上參加華人學生查經班,很快他就讓我們參與帶領小組。此後,明理持續在這個華人教會及其中國學生團契服事,安莉的服事方向則因著基督教華僑佈道會(簡稱COCM,是一個不分宗派的差會,目的是透過多元化的事工,把基督的福音傳給在歐洲的華僑,進而影響當地居民。)的邀請有些許改變。
華僑佈道會的總部離我們住處才三十分鐘,他們知道我們曾在台灣長期服事學生及社會青年,中文流利,所以邀請我們考慮一起配搭事奉。我們花了一個下午,跟他們的領袖分享在台灣的學生事工和宣教教育,結果他們希望我們教一些短期同工使用歸納法查經。他們也邀請安莉每週到倫敦,與他們在倫敦大學學院的同工一起服事那裡的中國學生團契。
相同又不同
跟在台灣一樣,我們在一起查考聖經,小組氣氛溫暖友善。不同的首先是這些來自中國的學生多半只在英國修一年研究生課程,之後就會回國。這表示我們只有三十週左右可聚會。其次,他們多半不是基督徒,於是首要是講解基要真理及信仰的實踐,並以適合慕道友的互動式查經為主。第三,也許因為他們知道在中國作基督徒不容易,所以整體而言比台灣學生對聖經更好奇,更熱烈提問。互動式討論非常活潑,我們也樂於接受挑戰回答問題。
通常我們也會一起吃飯,這是小組吸引這些學生的地方,因為每個人都想吃一頓道地的中餐!明理的學生會自己做菜帶來,安莉在倫敦的學生則出外聚餐——即使很貴,英國菜實在令他們難以忍受!
據說在海外成為基督徒的學生中,只有三成回國後仍持守信仰。我們期盼,因著我們用中文和華人思維的方式教導,這些學生可以信仰堅定並成為祖國的教會領袖,我們也確信他們會建立基督化的家庭。這些是無法在三十次聚會內完成的,所以向他們介紹優秀的基督教書籍非常重要,而華僑佈道會諾大的圖書館便是寶貴的資源。
願作一樣的祝福管道
在台灣時,我們也在台中一間神學院教宣教課程。神在英國為我們打開講授宣教之門,我們已經在倫敦中華基督教會教了十二小時的宣教課程。這個秋季,華僑佈道會也請我們講一個周末的宣教課。我們期望,有更多機會在英國的華人教會推動宣教。
在英國,多數學生來自中國,過去四十年我們在台灣與校園團契一同服事所學到的經驗,現在稍加調整就可在英國使用。
過去四十年,神在台灣使用我們成為祝福當地教會的管道;如今,祂也在使用我們成為中國或其他地方華人教會的祝福。

石哥 & 安姐
延伸閱讀:《老英之歌:英國宣教士石明理與安莉的故事》
https://shop.campus.org.tw/epreview/books/a1428/#p=1
收看GOOD TV對石明理夫婦的專訪:《天涯傳愛:石明理、石安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0DmRaO44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