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樂
年幼時曾隨父母在創啟地區服侍
我幼年時曾在一個亞洲國家山區住過一段時間。去年夏天完成高中課程後,我決定利用上大學前的空檔年回去當年的山區做義工。現在看來,若我當時選擇留在歐洲,很可能已找到兼職並安頓下來了。不過,回頭看那地六個月的經歷,無論拿甚麼來換、甚至安穩的未來,我也絕不願意。
我決定利用空檔年回去之後,就向某孤兒項目提出當義工的申請,不久得到當局批准。接下來許多事情——迎刃而解,讓我進一步確認這果真是神的旨意,是祂要我走的路。我的義工旅程就此展開。
首兩個月,我落腳在一個小鎮,它坐落在崇山峻嶺的河谷中,風景優美。我參與的項目已開展了好些年,我有幸見證不少生命因它得益。這是一個寄養項目,向居住於生活環境惡劣的山區、由親戚暫時照顧的孤兒提供援助。兩個月裡,我在為期一週的年度夏令營當過導師;教孤兒學英語;前往山區探望他們的親人;也為隨行的外國人充當翻譯。這些都是全新的經歷,也伴隨著挑戰:每當我一現身,孩子們就熱情地迎上來,把我當好朋友;我雖深受感動,卻也很不習慣,甚至有些受驚,緊張和害羞常讓我手足無措。但我也由此明白,只有敞開自己,主動關心,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善意,才能融入這個群體。
初到時,我的具體行程還不甚明確。閒來無事,我愛搭乘農用三輪車外出,靠著高聳的崖壁、沿著奔騰的怒濤一路兜風,與同行的乘客建立關係——這些是令我快樂的時刻。雖偶爾也曾萌生不如歸去的念頭,然而本地和外籍基督徒對主事工的委身,總能重新提振我的士氣。
我的下一站是鄰省的k市,它比先前那個只有兩條主街的小鎮大得多。但我很快就熟悉了許多街道,也適應了這裡繁忙的節奏。在這裡,我收穫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義工服務體驗。
W擔任六個三至八歲孩子的寄養母親。她從本地孤兒院接收這些兒童,為的是照顧他們的病症,幫他們尋求獲外國人領養的機會。在這裡,我同樣遇見不少令人敬佩的本地人和外國人,均對我友善又開放。儘管我沒什麼照顧兒童的經驗,但W耐心地接納我進入這個「小家庭」。很快我已經能夠照看這些孩子,陪他們玩耍、學習。我與他們同吃同住,彷彿已將自己的生命交給他們。誠然,跟孩子建立關係需要幾週時間,然而一旦關係建立了,他們對我的信任就毫無保留。他們每一個都這麼討人喜歡,以至我像一個母親般不斷在人前誇讚他們。我為他們所做的其實微不足道,卻得到滿滿的回報——他們的依偎與笑容。這些孩子身患各樣的殘疾,如唐氏症和痙孿性癱瘓等,但時間一長,這些殘疾在我眼中變成了每個孩子獨特個性的一部份。
我們給六個孩子中的四個上課,如認識字母和數字、訓練精細運動技能等。因為大部分孩子都不會說話,我們就以手勢溝通。孩子們的聰穎出人意料,尤其是耀南,這男孩雖然只能打手語表達有限的詞彙,卻常要給我們講故事。教導他們其實充滿了樂趣,不過畢竟是孩子,上課的吸引力總比不上玩耍。
我逗留在這裡的時間不算長,卻能窺見這項目的喜樂與艱難。臨近離別,恰逢孩子們需要被送往兩日火車路程之外的某大城市接受手術。第一個啟程的是耀南,手術可望令他能行走。儘管W向這些孩子傾注了無比的愛,但由於寄養母親對孩子沒有任何權利,他們隨時可能被帶走。這令我略略領會到愛一個注定要與之別離之人的心痛,若我將來從事孤兒服侍,最終一定要確信神會看顧這些小孩,無論他們被帶到何方。
空檔年服侍中國的經歷,使我深刻體會到保羅·區普(Paul David Tripp)的話:「當我對神的信靠大過對未知前景的恐懼,我就得安息,即使我絲毫不知道前面會有何遭遇。」

可樂和新朋友
我在這六個月學到甚麼?
- 空閒時間的分配需要智慧(我做的還不盡如人意);
- 閱讀全本聖經確是益處良多;
- 疾病、失敗、恐懼及快樂中,都有神信實的供應;
- 以本地語言溝通的重要性;
- 大城市的舒適繁華極易令人分心;
- 克服與陌生人建立關係時的緊張情緒須循序漸進 。
有趣的數據:六個月來,我 ──
- 睡過二十張不同的床
- 使用過十三種交通工具(包括碰碰車喲 ^_^)
- 在火車、巴士、飛機上度過無數小時
- 吃了太多馬鈴薯
- 一個行李箱竟足以伴我走完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