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使徒

一個復活節主日的早上,在兩名基督徒墓前,我們和一群信徒肅立,記念主耶穌的復活,也向1933年烏魯木齊政變期間殉道的弟兄致敬:一位是巴富羲醫生 (Dr Emil Fischbacher),到工場僅十八個月;另外一位是資深宣教士馬爾昌(Percy Mather),他從1914年開始一直與傳奇人物胡進潔宣教士 (George Hunter) 並肩侍主,直至感染傷寒早逝。

胡進潔(George Hunter)和馬爾昌,是內地會服侍中國西陲新疆各族群的先鋒。在這個多民族共處之地,他們把耶穌的福音傳給漢族、滿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蒙古族、俄羅斯族、回族及其他族群。

胡進潔來自英國,是個律己甚嚴的亞伯丁人。他於1889年抵達中國,接受語言訓練後,獲派到事工剛開展的甘肅地區,在蘭州、臨夏和涼州服侍。獨立、專一的個性使他很快便成了獨行俠,難以和別人共事,他對教義的許多爭議問題和教會禮儀非常執著,常常導致磨擦。例如,他嚴守安息日,絶對不接受慶祝聖誕節,他會說:「Christ-mass (基督 – 彌撒)!我們教會沒有彌撒的!」;如果有人提議玩遊戲、比賽或其他娛樂活動,會被他狠狠責備:「遊戲?你認為我是來玩耍的嗎?」

他已經一心一意手扶著犁,而且絕不向後看。他在1906年穿越戈壁沙漠,以烏魯木齊為基地定居下來,是第一個穿越戈壁的宣教士,也是把聖經部分經卷翻譯成哈薩克文字的第一人。當地所有族群、政府官員、英國領事、俄羅斯領事及其遠方的宣教士同工全都非常尊敬他。他習慣一個人拓荒宣教,直至1914年馬爾昌從英國的蘭開夏郡來到烏魯木齊與他同工。

胡、馬二人互相尊重、欽佩對方,成了傳福音的好夥伴,共同事奉近二十年,合作無間。他倆以「胡先生」、「馬先生」互稱的習慣雖然古怪,其實彼此非常契合。

二人騎著騾子四出巡迴佈道──足跡遍及萬里,每次出門往往長達數月。率先進入事工未及之地,奔波勞累,受盡艱險困苦,遠離其他同工的支援,完完全全仰賴神的幫助;長途跋涉,深入新疆,由喀什到阿爾泰山,由吐魯番到中俄邊境的伊犁,不斷售賣聖經小冊子,致力宣揚耶穌的福音。他倆過著清貧的生活,每天只是吃稀粥、羊肉和米飯,一位偶然造訪當地的外國客人形容他們為「衣衫襤褸」;他們寧願用所有的錢來買昂貴的紙張,留待冬季不能出遠門時印製各種文字的福音書,有藏語、哈薩克語、漢語、滿州語、俄語和阿拉伯語。

二人各自僅回國述職一次──胡進潔在1900年義和團暴亂時不得不撤離,但並未享受休假,只是忍耐直至能重返中國;馬爾昌在1928年回到弗利特伍德(Fleetwood)的老家照顧母親,卻每天在海邊凝望,心繫工場。

民國局勢不穩定,三十年代的軍閥混戰波及新疆,隨後發生內戰。在動蕩的時代,胡、馬二人一直用同等的愛心、恩慈和尊重來對待所有人,竭力讓人認識耶穌。1931年,使團終於決定增派六個人的新隊工前來支援他們,當中包括巴富羲醫生。

1933年,新疆發生軍事政變,不同派系軍閥及境內外武裝勢力加入推翻當權軍閥金樹仁的混戰。在烏魯木齊被包圍的戰事期間,巴富羲協助馬爾昌一起照顧各族各方的傷亡人員,兩位宣教士均感染傷寒,三天之內先後離世。巴、馬被安葬於上文提及的墓中,胡進潔悲痛不已。後來他憶述,當時某些新同工被蘇聯軍士兵懷疑是間諜,連他自己也因此被蘇俄的秘密警察囚禁十三個月,嚴刑拷問,要他承認是帝國間諜。持續的逼供摧殘了他的健康,但沒能屈折他的靈性,胡進潔由始至終只承認:「我是耶穌基督的僕人。」

當胡進潔最終獲釋,他被逐離新疆,飛抵蘭州,從此不能再回到他和馬爾昌建立的家園。他在最接近新疆邊界的地方租一個破舊的房間住下,等待有一天能回去完成神指派的任務。不過,1946年12月20日他卻先回到天家,領受「得勝的冠冕」。

他們是這世界不配有的人,我們雖力圖跟隨他們腳蹤,但卻意識到自己其實只不過是站在這些屬靈巨人的肩膀上。

使命,尚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