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當我們全家作為海歸回到闊別近七年的中國時,我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會步入全職服事海歸的道路。那時我的「呼召」是作為拿到美國文憑的海歸基督徒來服事中國的弱勢群體,並將福音帶給他們;同時作為在校園團契信主並成長起來的同工,我心中也懷著對學生事工的負擔。
沒想到回國後的道路崎嶇坎坷,作為海歸基督徒,我們親身經歷了海歸回國後的反向文化震盪(reverse cultural shock)、諸多挑戰和不適應。雖然我們回國之初就找到了非常合適的教會,但仍然經歷了「屬靈思鄉」和「屬靈孤獨」。其後,神開道路,我們與幾家同期回國的弟兄姊妹一起建立了一個海歸團契,不斷容納先後回國的海歸,也不斷接到一些海歸轉介。但是,仍然沒有想到海歸需要「專業」服事。
我之所以「沒想到」,有一些潛在的原因。一方面是放不下自己的事業心——畢竟一手幫助弱勢群體,一手將福音帶給他們,對於我個人和家人仍然是比較體面的工作,而全職服侍卻不是。另一方面,我那時對中國的政治氛圍仍存著幾分恐懼。當然,也有自卑,覺得自己沒有任何的神學裝備,而全職服侍是很神聖的事情。
但是神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2010年,我在無知的情況下被邀請作為志願者參加2010年洛桑大會的服事,臨行前的兩個月經歷了被有關部門約談、二十四小時監視、在機場被攔截、被警車送回家的特殊經歷。期間一度因為內心恐懼、反感、委屈、憋悶而出現失眠、厭食、嘔吐等身體反應,但藉著弟兄姐妹的禱告,在〈這是天父世界〉的歌聲中得到安慰,完成了一個海歸基督徒的「去恐懼化」過程, 也在心理上為全職服侍做了準備。
後來我被邀請參加一個海歸峰會(Returnee Summit),在那裡我真正聽到和回應了神的呼召,開始走上服事海歸的道路。
記得那次會議上有一位海歸姊妹做見證,在十分鐘內,她就講了三句話而已,其餘的時間都在哭泣。她介紹說「我是***」然後就開始哭泣,過了很久她才止息了哭泣,繼續介紹「我從**來,我回國後用了三年時間才找到教會…..」,剩餘的時間裡,她幾乎都是在哭泣。那個場景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裡,那位姊妹的眼淚彷彿留在了我心裡。因為回國後就找到了合適教會,我不知道有些海歸回國後這麼長時間找不到教會,我彷佛能感受到她在尋找的那三年裡,如曠野漂流的以色列人,何其無助、無望、孤獨。我想那一刻,神把海歸的切實需要深深的放進了我心裡。
會中,我更了解到海歸找不到教會是普遍現象,而海歸回國後的不適應問題也非常嚴重。當大家決定建立一個國內海歸事工平台,並提出需要有人全職事奉時,我心中有很大的負擔。當有人推薦我的時候,我開始有些掙扎,那些過去曾經有的懷疑、擔憂再次出現,經過慎重禱告,我決定接受邀請,更回應神的呼召全職服事海歸,直到今天。
如果當初的回應呼召只因個人經歷而看到海歸的需要,那麼在其後近七年的服侍中,可以說,神一步步打開了祂那奇妙而巨大的畫卷,讓我一點點看到神對海歸群體的託付和帶領,以及在祂國度中的使命。
2016年中國有五十四萬人出國留學、訪學,同時有四十三萬海歸從海外回國,其比例超過八成並逐年增長。雖然無法統計當中有多少基督徒,但我們可以估計至少有一成的海歸是信主的,那麼每年的海歸基督徒為四萬多,這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數字。
我們相信海歸事工是海外學生/學者福音事工的延展,因著海歸的經歷和地位,他們可以在中國的福音事工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並參與到普世宣教的大使命。如何幫助海歸找到教會、更好地靈命成長和服事,是神給我的負擔,也成為愈來愈多海歸同工、國內牧者以及海內外機構和教會的負擔,願神的旨意成就!
作者:
宋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