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
「甚麼甚麼?起司蛋糕賣完了?!」兩位女士倒吸一口涼氣、拍著胸口驚呼。我在一旁聽見她們和我們店長的對話,開心得直偷笑。剛剛才有另一位客人說,一想起我們美味的「奶油泡芙」就睡不著覺,我們起初有點迷惘,過了一會兒才明白,原來她說的是提拉米蘇。
在工場快二十年了,這兒的居民總是我們心頭的牽掛。
1997年加入使團時,我們沒想過有一天會經營一間餐廳、烘焙屋來作營商宣教。前十年裡,我們當過語言學生、英文老師,隨後在非營利機構的平台上做起了社區發展項目,這些職業讓我們有機會與本地居民逐步建立信任和友誼。
進軍餐飲業
可惜非營利機構不再受政府歡迎,我們越來越難拿到簽證,為了長久留下來,做生意成了唯一的選擇。當時政府想要餐飲、旅遊或商業諮詢的外國投資,而在這個小城裡向我們開門的,只有餐飲業。我們雖無這行業的經驗,就四處請教唄。
起初,我們聚焦幾個目標:首先,這盤生意既要提供當地人喜愛而且吃得起的飲食,又要製造人與人交流的機會。再者,必須自負盈虧,讓員工可賴以生活。這裡有些歸信者輕看謀生的日常勞作,覺得「萬般皆下品,唯有傳道講經高」,我們卻感到,信徒若不自食其力並學習為主的事工「奉獻」,教會便難以成長。
我們還覺得,這生意一定要以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吸引當地居民。我們相信作為基督徒應該熱心追求卓越,不能單把生意視為「簽證平台」;假裝做生意,是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失卻誠信,會令主名蒙羞。
食物與文化
一番功課作罷,餐飲行業令我們興奮起來。吃,是所有文化共有的要素。它是聯繫家庭和社群的紐帶,也是節慶和聚會的核心。我們服侍的這個民族,有著深遠傲人的「吃貨」文化。不久前我們才聽說,宋朝時他們就有了自己的美食指南和精品食譜。那可是一千年前啊!
在此之前,我們雖早已被當地的好客傳統所同化,卻始終對食物和開餐廳提不起勁。直到有一次,一個曾擁有四間餐廳的「餐飲業鉅子」^_^ 開化了我們的思維。他說,其實長久以來食物一直在心靈爭戰的風口浪尖。
食物和心靈爭戰能有甚麼關係?在我們的工場處境中,在社會、文化及政治層面造成隔閡的,是食物有否照禮儀潔淨。而我們這間餐廳能跨越這種隔閡,促進族群間的和諧及理解,不同種族和宗教背景的顧客均能吃得很開心,有些人說在我們這裡感受到不尋常的溫暖和愛心。當然排斥我們的人同樣存在,曾有一男子叫嚷信不過我們的食物。我們只能服務願意接受服務的人。
營商與宣教
我們做生意既要自給自足,又要著意以人為事工的中心,對員工抱持牧養的態度,這成為我們日常的挑戰。無論是信徒或非信徒員工,一般有人表現欠佳,若在普通企業可能早被炒了魷魚,但我們跟其他員工流動性大的外資同行不一樣,開業七年來只辭退過一人,至今仍為他沒有機會聽到福音深感惋惜。
員工的價值觀與我們差異巨大,複雜的文化衝突迫使我們不得不放棄固有的「權利」,並決意只以基督和十架之愛為判斷準繩。這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對員工則期望他們經過一段時間後也會效法。當然也有些基本原則,員工做不到時,我們便以「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六31) 鼓勵他們設身處地替顧客著想。
併肩工作讓我們體察他人及自己的心。「教導信徒聽從耶穌所吩咐的一切」是我們其中一個任務,然而怎樣才能叫別人聽從呢?站在僱主的角度,我們意識到,惟有自己作出順服的榜樣方能令人信服。我們自己越是愛主、信靠主,就越順服祂的吩咐。甚願別人被我們對主的愛所感動,進而想認識這位主。
期待與感恩
這項業務營運至今七年了,我們得承認,宣教同工和當地信徒對此缺乏熱情,著實令人沮喪。大多數信徒認為沒有必要在餐飲業勞心勞力,可我們發現聖經關於愛心款待的教導,就知道自己在為宣教事工挖一口金礦。不過萬事皆有定時,或許其他人稍後才會加入神透過餐飲業所作的救贖之工。
區內的暴力和緊張氣氛有增無減,也許神看到我們渴望在這個正在對外國跨文化工人關門之地繼續服侍,便特別賜下這項營商宣教業務。隨著該國的發展,將來宣教工人可能需要有餐飲業相關的學歷才能獲准就業。感謝神七年來打開一扇窗,讓我們積累這份營商事工的經驗,與人分享食物,藉此傳達敬意,並藉它所建立的寶貴關係,打開一扇又一扇心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