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留下?

袁樂國  陳香如
2011加入使團
台灣地區執行主任

常有人好奇地問我們:「你們是宣教士,為什麼沒有在海外宣教?」

2008年我們領受宣教呼召,離開做了十五年的工作,全家朝著前往創啟地區長宣做準備,並開始申請加入使團。沒想到,神的帶領出乎我們預期──竟是留在台灣。

如同多數人的想法,談到宣教,我們想到的畫面都是宣教士全家遠赴重洋,傳福音給當地未信的人,很少注意到宣教團隊的分工。原來當大部分宣教士在遠方宣教地服事時,也需要有宣教士留在差派地,擔任後援支持,傳遞前線的需要,幫助有心宣教的人進入禾場。

聽到使團提出留下來的建議,我們心中是困惑又不安的。出去,是因為不想成為留守後方的人?留下,是因為擔心孩子?還是因為機構主任的光環?我們向神要更多的印證,唯恐做出不合神心意的決定。在尋求等候的十個月裡,除了屬靈長輩們的贊同鼓勵以外,神很奇妙地加深我們對差派地的負擔,同時透過一個關懷穆斯林的分享觸動我們的心,讓我們看見需要有人甘心留守,以成就更多人走入需要福音的地方。

「以色列人遵耶和華的吩咐起行,也遵耶和華的吩咐安營。雲彩在帳幕上停住幾時,他們就住營幾時。」(民九18)神用雲彩帶領以色列人,神也用祂的話語和感動、激勵我們做出留下來的決定。

工場訓練

為了未來的服事,使團安排我們全家到清邁與湄公少數民族團隊配搭,體會宣教士必經的語言文化震盪,學習在跨文化環境中與跨文化團隊同工。我們留心傾聽西方與亞洲宣教士的生命故事,走訪不同國家的團隊與工作,也目睹泰國人民如何渡過五十年來最嚴重的水患……

過去,我們接觸的福音對象大多以近文化群體為主,很容易因為語言可以溝通而忽略文化、社會、價值觀的差異。在泰國期間,有一次我們和一對瑞士籍資深宣教士H和妻子B,一同回到他們曾經住了幾十年的偏遠山區。看到他們和老朋友們席地坐在樹下吃飯,用當地話交談,說著教會和村裡的近況;飯後去探望一位老婦人,她因兒女遭遇的困難滿面憂愁,B和老婦人坐在高腳屋前廊,握著老婦人的手傾聽她的愁煩,用當地話安慰她、為她禱告。這幅令人動容的畫面,至今仍清晰地留在我們心中。宣教士生活在他們當中,深入學習當地的語言和文化,觸摸人內心的需要,這就是愛與道成肉身。

我們的家庭也有不少學習。出發前的一年半就開始預備兩個青春期孩子,從初期的抗拒,到後來充滿興趣去了解這個陌生的國家。到了清邁,我們設計了一張冒險競賽表,舉凡吃新食物、鬧笑話……只要是第一次新嘗試都算,四個人分開計分,每當有人累積十次新體驗,就選一個晚上全家開Party慶祝、吃零食看影片,增添全家美好的回憶。新環境固然有許多的隔閡和不確定,卻成為孩子和我們一起探索的遊樂園。

短短一年進出工場再返回台灣,雖有不少轉換與衝擊,但我們和孩子都對神充滿了感恩。對宣教家庭來說,子女的狀況是影響父母事奉的關鍵因素之一。因著團隊彼此關懷扶持,加上使團長久累積的經驗與資源,幫助我們更多思考家庭會面臨的挑戰、所需的準備以及宣子獨特的課題。

在台灣的服事與反思

這幾年陪伴不同弟兄姐妹走這條宣教路,每一位面對的挑戰都不一樣,但最常聽見的感嘆是身邊缺乏能深入理解他們的人,許多疑惑與挫折都得自己摸索找出路。宣教士從確認呼召、尋求教會屬靈遮蓋和支持、神學與跨文化裝備、事奉與生命的操練,都需要宣教同路人陪他們走這段需要信心又充滿恩典的旅程。

雖然有些人因健康、教會、婚姻、子女與家人的緣故而停下計畫,也許時候未到,或是神有不一樣的帶領。這讓我們認識我們的角色不是主導,而是與他們一同尋求神的心意。

我們需要神時常提醒我們,不是將焦點放在事工上──幫助人實現上帝宣教的呼召、或是妥善預備工人進入禾場;更重要的,是心存未得之民得以敬拜真神的迫切盼望,為更多靈魂得救而火熱。不是我們要做什麼,而是神的心意得滿足。

成為遠方的祝福

有一首詩歌「成為祝福」,大意是:當神呼召宣教士離開本地的舒適圈,心中會軟弱,雙腳會顫抖,但主賜力量,獻在祭壇的生命會被擴張。神的帶領總是超乎想像,願神得滿足,讓那地因我順服而得福。

雖然不知道神要我們留在台灣多久,雖然現在不能直接在遠方未得群體中服事,但我們確信,有些地方將因我們的順服而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