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中的信心
哈巴谷書
程寧篤
Donna & Nathaniel Jennings
曾在孟加拉服侍
現任使團愛爾蘭分區動員幹事
盧彼得
Peter & Christine Rowan
1998年加入使團
曾在東亞服侍超過十年
現任使團英國地區主任
先知哈巴谷生在動盪不安的年代,他的同胞依舊頑梗悖逆上主。
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曾指出,「強權威脅」是聖經敘事的慣常背景之一。哈巴谷作先知的日子,很可能始於約西亞王死後(西元前609年)。當時巴比倫正在蓄積力量,距猶大滅國、聖城被毀為時不遠了。
一、強暴(哈一2),是一個普遍存在於各個時空的主題。哈巴谷書中,「強暴」一詞共出現幾次?
二、今時今日,教會時常身處在強暴與逼迫的風暴之中。你能想到哪些例子?有甚麼辦法可助你更準確深入地掌握那些狀況?
充滿困惑的哈巴谷向神發出疑問:「耶和華啊……要到幾時呢?為何……?為何……?」(哈一2-3)。海外基督使團特別注重禱告,「禱告乃信心的表明,是我們生活與事奉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是我們的信仰聲明之一。
三、你如何評價哈巴谷與神的關係?
四、埋怨與哀哭在我們的禱告生活中應佔怎樣的位置?
五、怎樣才能確保這類禱告不會由「出於信靠的質問」淪為「滿含苦毒的懷疑」?(一12)
六、聖經中還有哪裡出現過類似的禱告?當你為因信仰而飽受逼迫的個人與群體代求,這些禱告可以帶給你哪些啟示?
神要使用巴比倫向祂的子民施行審判,這令哈巴谷難以接受。
因此哈巴谷向神申訴:「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你為何靜默不語呢?」(一13)但隨後他又轉念,明白世上並無一國乃為公義,巴比倫人也有遭報的日子。(二7)
一、哈巴谷和像他一樣的人當怎樣才不致被吞滅呢?(二4)
二、使徒保羅和馬丁路德都在二章4節中看見基督信仰的神髓。保羅在哪封書信裡,以怎樣的方式引用了這處經文?
佛經有云:「只有自己才能造惡,自己才能污染自己;只有自己才能不造惡,自己才能清淨自己。淨與不淨只看自己,無人能夠清淨他人。」
三、上述教導和保羅的教導有何不同?
希伯來書十章38節同樣引用了哈巴谷書二章4節,請讀希伯來書十章32節至十一章40節,參照馬可福音十一章22節,同時思考戴德生的名言——「牢牢抓住神的信實」。
四、我們怎樣才能得到「牢牢抓住神的信實」所需的信心?
三章17-19節是哈巴谷的信心宣告,惟有信心能支撐他繼續活在那險惡的現實中。
面對苦難,哈巴谷選擇將生命交在神手中。他已準備好迎接逆境的捶打與淬煉,並願生命得到昇華。全書結尾所描繪的景象,是戰火過後的死寂與荒涼。
五、由「雖然」起首的三個平行分句後,哈巴谷在三章18節以「然而」做轉折,宣告了自己的選擇。你怎麼看這處轉折?
藉由神超越歷史的全知視角,哈巴谷得以重新審視猶大國的危局並他個人的掙扎。
眼前的事態每況愈下,哈巴谷卻得以適時窺見未來的景象(二14)。
到了時候,神必在大榮耀中顯現,對巴比倫和歷史中一切強權施行審判。在那一日,所有與神的榮耀意志為敵的都將湮沒。
一、哈巴谷書二章14節和啟示錄十一章15節如何影響我們今天的生活?
二、「神的榮耀」到底是甚麼意思,又意味著甚麼?(出三18-19,卅四29-35;賽六1-6;結卅六22,四三1-12)
三、神要在萬國中彰顯榮耀,故而施行審判,管教子民,又拯救復興。若有人因此指責神「自我中心」,你會如何回應?
思考下列論述,並運用新約聖經中的例證和經文回應上述質疑:
如果承認惟有神的聖潔能賜予人生命,惟有神的榮耀能帶給人喜樂,那麼神將人類引向自己的心意就不是自私的表現。恰恰相反,若不讓人知曉智慧的真源和美善的榮耀,則無異於剝奪了人類生存的意義和喜樂。榮耀與美善原是神的專屬特性(出卅三18-19),因此神在歷史中依照自己的榮耀而行,非但不是自私之舉,反而是出於愛心,使人得以在永生中與祂聯合。
——威廉士(Stephen N. Williams),貝爾法斯特協和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
四、哈巴谷書二章14節中所描繪的異象令人為之振奮,這異象如何能幫助你每一天為了神的榮耀而活?
五、「與東亞族群分享耶穌基督的全備福音, 叫主名得榮耀。」這是海外基督使團的使命宣言。除了「叫主名得榮耀」,還有哪些動力催逼人勤力宣教?
「在這充滿強暴的世代,在被絕望和虛無漸漸蠶食的各國各城,我們有必要不斷自問:『這豈非是出於萬軍之耶和華……?因為全地要充滿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
——大衛派爾(David Pr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