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個文化的表達都有它實用的價值,起初不喜歡的事情,了解多了便能接受。
我已經忘了寧靜是怎樣的。在公交車裡,大家毫無顧忌地高聲暢談;在餐廳裡,常有毛遂自薦的表演者出現;在眾人熟睡的半夜,宗教領導會以喇叭播送禱文。我適應了,噪音已不再是噪音。在一個群體性較強的社會,大家都接受那些無害的表達方式;保留空間給那些需要賣藝的人;並遵守宗教上的傳統習俗。
交通不再令人害怕, 不是因為我買了保險,而是走路時已曉得眼觀四處、耳聽八方,自動避開沒蓋的水溝、下垂的電線、及四方湧來的車輛。我適應了路況,有路已是祝福;小販有權佔領人行道或車道,路人也相信駕駛者會保障他們的安全。
只是起初吃不慣的食物,到現在還是吃不慣。原來油、鹽和辣椒多放一點,不但增加食物滋味,也減慢炎熱天氣下變壞的速度。但我適應了,既能找到我較為喜歡的食肆,學會要求不放味精、糖或冰,也能自己烹調。我的成長背景看重個人空間、守規矩及健康飲食,但這裡看重的是群體生活、社會和諧、及時享受。我可能不會喜歡所有東西,但明白了背後的底蘊,就多一分諒解。
這兒要花很多時間去等待別人的配合,才能完成一些像是買菜、剪髮及付款等簡單事務。在努力工作之時,常要接待沒有預約的訪客或來談天說地的街坊。自忖是幹實事的人,在這個彷彿不事生產的地方還真有點不自在。可是我也反思並學習接受生活的限制,在可行的範疇內做好自己分內之事。時間不是一切, 也不能掌控。可那重視關係多於時間的態度,我倒是挺珍惜的。
看來除了了解文化的底蘊,還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包袱呢。
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