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未因為麵條而如此感恩。
我把羊肉舉到嘴邊,環視我身旁帶著笑容的友人。時間是伊斯蘭齋月的末段,我們總共十人,有男有女,分坐在餐桌的兩旁。共享豐富的食物,沉浸在友善的氛圍。外子與我暗自慶幸獲得這個結交陌生族群的機會。
坐在我對面的女士為表善意,刻意不用她們日常民族語,改以官方通用語言對我說:「明天休假,該如何好好利用呢?」我意識到這是她全年無休的工作生活裡難得的一天,就提議她們去泡溫泉,卻惹來哄堂大笑。
當然囉,她們只會在家裡洗浴! 我立時面紅耳赤,亦猛然警醒自己這個外鄉人對她們的風俗習慣仍是不甚敏銳。
回想初到之時,光顧這麵館完全是因為它靠近外子的辦事處。首先認識的是這家人最年幼的成員――年僅三歲,患有輕度腦性麻痺症,卻非常可愛的小男孩。結果我們差不多每天都來這家小館吃麵,跟小男孩玩耍、講故事,隨後外子與他的祖父,我和這家中比較慢熱的婦女,都分別交上朋友。
數週之後,我們與這家庭展開了一段深厚的友誼之旅。此刻,我們正在一起用餐。
有人在拉扯我的衣角呢,低頭一看,是那位三歲小朋友燦爛的笑臉,他手上抱著我送的肥皂泡泡機玩具。
我問他:「要不要教你玩這個泡泡機?」他母親為我翻譯,他使力點頭,額上的髮披下來遮住了眼晴。我從他手上接過了泡泡機。
沒多久,大夥兒都看著光亮透明的泡泡隨孩子小手的搖動而升騰、充滿了整個房間。我與外子四目交投,會心地微笑, 都明白彼此心中想著同一件事:有些超越語言及文化的東西能把人們凝聚在一起,可以是泡泡機,也可以是一碗麵。
編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