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既全職工作,又何來時間事奉?」
這問題其實不無道理。朝九晚五(應該說是朝九晚九)地工作,不被工作淹沒已經很難了,還有可能在職場服侍嗎?
阿里巴巴創始人兼前總裁馬雲,曾形容「996現象」(每天九至九,六天工作制)為對工人的一種「祝福」[1]。不過,對於身處其中者這真的是祝福嗎?有趣的是,一些來自三線城市的年輕專業人士,因為家鄉發展前景黯淡,所以他們依然寧願在「疲憊、孤獨、和高物價」的都市生活[2]——可能這正反映他們是何等的絕望。但是,他們工作的「漫長和艱辛」實在是無庸置疑的[3]。
言歸正傳,環境如斯,人們又怎會有時間事奉?這真是一個可行的宣教模式嗎?宣教士可以一邊在中國的職場和商場打滾,一邊實踐大使命嗎?
作為與主相連,謀求在中國的大都會中作鹽作光的基督徒,我們相信基督的愛並和好與救贖的應許,會藉由我們臨到他們。我們是基督計劃的一部分,祂要進入數以百萬計的中國青年專才的生命中;這些人週末幾乎無法下班,更遑論上教會。但我們可以在職場中為耶穌去影響他人,這是一般局外人難以做到的。比起開拓更多教堂,把教會帶到職場,更能使教會在「996經濟」的桎梏之中增長。
然而如此事奉也有其難處。要在這種環境持續工作,需要無比的韌力、信念,以及栽培慢熟果子的心理準備。所付的代價不只是離開本族本鄉,還要意識到:倘若要在職場變得更有影響力,可能需要減少陪伴家人的時間。這正是職場福音工作者面對的一大掙扎——既要忠心工作、言行合一,同時要傳揚家庭價值觀、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雖然家人能體諒和支持,仍須懂得在家逢困境之時放下工作;要為自己定界線,又要保持靈活。
這僅是冰山一角。為世俗僱主工作的掙扎還包括:道德兩難、在工時上忠心(那何來傳福音的時間?)、抽空參與各類型事工大會或培訓、身兼世俗僱員和宣教士雙重身分。這常使得家鄉的教會不 懂得如何差派、支持、甚至理解他們;對於創啟地區的宣教士,更是如此。
具體來說,為宣教而經商更是複雜!儘管沒有僱主催逼自己工作,但經營企業自有其挑戰,尤其是初創維艱。還有一個矛盾:我們出自宣教背景,固然希望多花時間傳福音,但我們卻身不由己,曠日費時地追蹤一條又一條銷售線,想要使財務更穩健,深知這還不夠使企業成長,卻又再三自問:這真的是神要我們做的事嗎?為何我們的合伙人退出了?為何我們的項目無一得標?我們聘用栽培的本地肢體,為何決定離開?為何神不讓我們的事工更輕省些?
這確實考驗我們的信心。既然我們所願的是陪伴當地教會領袖,如今又為何要嘔心瀝血地創業守業?這曾經使我們動搖,懷疑自己的呼召。然而現實狀況是,福音要進到一個抗拒「外部勢力」(包括宣教士)的國家,可用的方法十分有限。若神允准這些限制存在,那麼我們就盡力合法地留在這裡,在神給予我們的平台傳福音。
在職場中掙扎求存的本地基督徒,也會因我們與他們感同身受而十分感恩。我們的同工中有好幾位參加在城中各處的週間午膳查經,以鼓勵建立一群除 了工作賺錢養家外別無選擇的基督徒。這樣的機會成為我們的祝福和激勵。有信徒因此敝開心扉,有信徒目睹以福音為中心的生活後,受到激勵而開始與同事分享信仰。當未信者看到基督徒在工作與生活的壓力下,仍因倚靠耶穌而滿有平安、喜樂洋溢,他們的心就漸漸向福音敞開——雖然緩慢,卻如此真實。
某位與我們一同服事的本地信徒這樣說:
工作一年半以來,我體會到確實有種壓力驅使我加倍努力,花更長的時間工作。但作為基督徒,我也覺得這是為主在職場作見證的機會。當基督活在我裡面,我生命的每一部份因此改變,每段對話自然都圍繞著祂。雖然並不總是容易的,但我發現,為主作忠心又殷勤的員工,會令別人更信賴我,使我有更多機會分享祂的好消息。
何為職場宣教?就是如基督道成肉身般在商業世界活出真實的信仰,讓信徒全時間帶職事奉。而職場不僅是尊主榮美的帳棚,也使信徒聚集其中,一同追求在主裡成長,活出信仰,在四周建立教會。
作者:大衛和撒拉
大衛和撒拉一家生活在中國的大都會之一,經營小型企業, 促進中國多個城市的職場事工。
[1]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9/apr/15/ china-tech-employees-push-back-against-long-hours996-alibaba-huawei, Working 9 to 9: Chinese tech workers push back against long hours, The Guardian, 16 April 2019
[2],[3] http://www.sixthtone.com/news/1624/, Why I Traded Smokestacks for Skyscrapers, 1 Dec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