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的宣教士 彼得—延福外邦

神是否只呼召靈命成熟,學識品格出眾的人?而我們只能望塵莫及?
彼得夠資格把福音帶進外邦人中間嗎?

論學歷,他是打魚的小民。
論性格,他是衝動派掌門人。
論靈命,他三次不認主。

但神使用彼得,耶穌說:我要在這磐石上建立我的教會。彼得先是在五旬節開始新約教會,又在哥尼流的家,為第一批外邦信徒施洗。

使徒行傳十一 1-18

放下己見—「主啊,千萬不可!」 (使徒行傳
十一 8)

神用彼得,先要他放下一些既定的成見。

對彼得和大多數的猶太人來說,向外邦人傳福音簡直是無稽之談。神的祝福是給祂的選民猶太人的,與外邦人完全無關。神要用超乎想像的方法徹底改變彼得的看法,但祂選擇在一個最平凡的時刻,在彼得毫無心理準備的時候,向他說話。

當時大約正午,彼得和平時一樣,上屋頂祈禱。他一面祈禱,一面等吃飯,肚子有點餓,這一切都很正常、很平凡。他不是禁食禱告去尋求神的心意,他只是持守每天與神相交。神也要在平常的日子,
我們慣常讀經祈禱的時候,向我們說話。

彼得祈禱時,看見一塊大布從天而降,裡面是各樣珍禽野味,有聲音說:「起來,宰了吃。」彼得震驚之餘,說出一句前後矛盾的話:「主啊,千萬不可!我從來沒有吃過不潔的俗物。」

他說「主啊!」證明他知道是神向他說話,又承認神是他生命的主宰,但同時他說:「千萬不可!」他拒絕神的命令,抗拒神的主權。他反過來提醒神這些都是不潔的動物,他從來沒有吃過,也沒有打
算破戒。

神要彼得放下舊的觀念,接受神新的啟示。神沒有否定彼得過往的觀念,祂只是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

舊約時代,猶太人要守潔淨的禮儀,不隨從外邦人的生活方式。但耶穌在十字架上已拆毀猶太人和外邦人分隔的牆。藉著耶穌,神開始了新約時代,神的救恩要臨到萬邦。神邀請彼得放下成見,把福音帶到外邦世界。
我們是否也是口中說「主啊」,心中說:「千萬不可」呢?你內心有甚麼恐懼、成見,攔阻你投入神的事奉呢?

 

邁步跟隨—起來,下去,和他們同往 (使徒行傳十 20)

放下成見是第一步,接著的是要邁步跟隨,把觀念化為實踐。

三次之後,布就收回天上,神的聲音也靜止了,彼得在屋頂繼續思想這個異象有甚麼意涵、他要做些甚麼? 神說: 神所潔淨的, 他不可當俗物。他聽到,那又怎樣?他要怎樣實踐呢?莫非他不再打魚,改行去打獵嗎?

彼得沒有太多時間去思前想後。哥尼流的僕人已來到門前, 聖靈對彼得說: 「起來, 下去, 跟他們走。不要遲疑。」

「起來、下去」, 聽起來易如反掌, 但接待外邦人,跟他們走進哥尼流的家,卻是極大的挑戰。侍奉神需要我們身、心、靈的調整和裝備。順服踏出第一步可能是最難的一步,但唯有如此,我們才可
以分辨前面當走的路。

現代的宣教士很少可以立時起行。戴德生十七歲奉獻, 廿一歲到中國。我從蒙召到踏足工場, 前後十二年,完成醫科訓練、專科訓練、神學訓練。更重要的,神用那十二年塑造我的生命。當我告訴媽媽神呼召我做宣教士時,她說:「你身體孱弱,靈命又差,神如何用你?你要好好鍛煉身體和靈命,才能夠服侍神。」

現在神給你甚麼新的啟示,你要採取甚麼行動呢?
你要如何踏出第一步呢?

 

福音使者—要聽主吩咐你的一切話 (使徒行傳十 33)

昔日的外邦人和今日未聞福音的人,同樣需要聽福音,需要有神的使者向他們傳講福音。福音和使者息息相關,同樣重要。

哥尼流告訴彼得,天使對他說:「你要請彼得來,他有話要告訴你,使你和你的全家都可以得救。」(十一 13)

彼得在十章 34-35節指出,神不偏待人,接納所有敬畏祂而行義的人。神特別差派彼得到他們中間,就表明人不能靠行善或敬虔的禮拜得救。敬畏神行義的人仍然要聽福音,靠耶穌的救恩得救,因為天上地下沒有賜下別的名可以靠著得救。(四12)

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人從未聽過耶穌的福音,他們需要你和我,願意放下自己的計畫,按神的帶領到這些人中間,傳揚祂受死、復活的好消息。

宣教學學者溫德博士(Ralph Winter)說:「我們不單是講福音,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行動就是活出來的福音(Words explain the deeds & deeds explain the Words)。」

對哥尼流和他的家人來說,彼得站在他們中間,就是福音的明證。彼得願意破除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分隔,證明了神改變生命的大能。一個漁夫成為延福外邦的使徒,就是復活大能的明證。

你要如何裝備自己,準確、清楚地說明福音?你在哪方面需要成長進步,言行一致地活出福音?

 

馮鄭珍妮
Patrick & Jennie Fung
1989年加入使團
使團國際總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