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一百期紀念號「一百」在中國內地會/海外基督使團的歷史中,蘊藏特別的意義。 1887年戴德生呼籲衆弟兄姊妹為中國禱告,求主興起一百位宣教士,把福音傳到中國內地,神應允了禱告。1929年,內地會總主任何斯德,寫信給衆教會,求主賜一百位弟兄,到中國最偏遠的山區鄉鎮,把福音傳到未竟之地。1965年,是內地會一百週年,主題是「讓宣教的靈火繼續燃點」。 READ MORE
古老福音仍需新酒袋既要忠實地分享福音,又要適應所處的時代和環境,這是宣教機構經常面對的挑戰。我們需要清晰的思路、以福音為主的優先次序,以及積極主動的領導才能回應這些挑戰。因此使團提出幾個問題,思考在未來幾年要成為什麼樣的宣教機構,以使我們仍能忠於福音、多結果子。 READ MORE
化苦難為萬民的祝福——東亞創啟地區本土化宣教浪潮今天當我們觀看上帝在全世界的宣教工作,不得不注目上帝在這個時代做的一件新事——從創啓地區興起本土化宣教浪潮。原本創啓地區是需要接受宣教士的禾場,如今也開始差派宣教士了!在東亞,一些看似在苦難中的教會正逐漸成為祝福萬族萬民的宣教力量。 READ MORE
搶救貧窮大作戰在多年前認識慧玲,那時她三十歲出頭,住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貧民區,丈夫從事低收入的行業,她則留在家中照顧六個年幼子女。我去探訪她的時候,她的態度相當開放,無所不談,也願意跟我查經討論信仰問題。 [...] READ MORE
回首百期, 心繫萬民「文字跨越時空,影響人生命的取向,帶出長遠的轉變。有人笑說文字好比定時炸彈,在哪兒、那刻被引爆,無人知曉,後果卻不可低估。」時任《萬族萬民》主編的馮鄭珍妮醫生曾如此評述文字工作的重要性。[1] READ MORE
憶——懵懂迎向挑戰的我那是上個世紀的八〇年代末,在某主日教會詩班練習前,從美國來台灣多年的女低音魏玲娜姊妹問我願不願意協助海外基督使團編刊物,[1]正缺一個人手。那時我在報社作編輯,上班時間大約是下午五點……。長話短說,我正式接下這個刊物主編兼英文秘書的工作,半年後結婚,過幾個月又辭去報社工作,接著被校園團契佳音雜誌找去作編輯。對,當時為甚麼做兩份兼差的編輯呢?事已久遠不可考。 READ MORE
即使疑惑, 仍然慶幸:我是這樣的我我的名字叫號角,來自香港,三歲的時候移居中國內地,並在那裡生活了五年,就讀當地的學校和國際學校(那裡是我學習英語的地方)。之後我回到香港兩年,在那裡我繼續在另一所國際學校上學。父母的述職結束後,我又去了印度的一所國際寄宿學校繼續唸書。儘管聖誕節和暑假期間會回家,但大多數時間待在印度。我在印度學習了六年,然後移居英國,完成了我高中最後兩年的學業。目前我正在渡過一年的空檔年,之後將進入大學,主修建築。 READ MORE
亞居拉、百基拉——織帳棚者使徒行傳十八14, 18-19;羅馬書十六3-5 「織帳棚者」常被引用為帶職宣教士的代名詞,其出處是使徒行傳十八章3節。但我們常稱保羅為織帳棚者,卻忘記了他的同工:亞居拉、百基拉。這對夫婦為了保羅的性命,置生死於度外,不但保羅感激他們,連外族的眾教會也感激他們。(羅十六4) 他們究竟作了些甚麼,配受保羅如此讚賞呢? READ MORE
職能治療師的意外旅程常有人問我:「你怎麼會到亞洲來?」最簡短的回答就是:「神帶我來的!」我陪一位朋 友去參加一場宣教聚會,參觀不同機構的展覽攤位時,不經意地與使團代表聊到東南亞 需要醫護人員,自此神在我心裡動工,接著又為我開路賜下意外良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