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禮物

記得第一次聽到父母為了回應宣教呼召而放棄當時高薪的工作,去到鳥不生蛋的禾場的決定時,我簡直太驚訝了!因為這和我聽到的成功故事都不一樣。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蠢」的人,竟甘願放棄看得見的利益,追求看不見的上帝?

我是誰?

「你是華人還是馬來人?」「哇,你英文怎麼這麼好?」「你讀寄宿學校,你父母一定很有錢,對吧?」結交新朋友時,我常會被問到這些問題。而我的回答常把他們弄得更混亂,因而詢問更多問題。

可以呼求的名字,可以投入的臂彎

當我談到自己是多麼期待那一刻時,我應該不是唯一做此設想的人。我所說的「那一刻」,是指心靈擺脫身體束縛,眼睛注目永恆,俗世一切憂慮紛擾都因目睹上帝榮美而消失得無影無踪。但很遺憾,這並非我的經驗之談。  

平凡的勇敢

我是巧喬,自有記憶以來便居住在T地,一直到我十四歲的時候,一家人才到香港生活。 [...]

信服神, 每一日的選擇

回首生命歷程,很難猜到神會領我到今日之處,因為許多重大決定都曾一度被我否決。然而當我把主權交出,順服神的旨意,就開始看到神在動工,即便後知後覺。 在香港轉換工作之際,因為我過去的老師擔任使團某地區分部的第三文化孩子(Third Culture Kids)協調專員,便透過父母詢問我是否願意接任泰國使團寄宿家庭的助理職位。我最初的反應是拒絕,原因是它聽起來像是份短期工作,並非事業大計。

千金不換的獨特經歷

先來談談對我們第三文化子女而言最顯而易見的事吧!我們最常被問到、也最討厭回答的問題可能是:哪裡是家鄉?請別誤會,這問題很有趣,但恕我們無法直接回答。因為要我們挑出一個可稱為家鄉的地方真的很難。在自我介紹時,我通常會讓別人猜我來自哪裡,因為觀察他人對我的看法更有趣。

即使疑惑, 仍然慶幸:我是這樣的我

我的名字叫號角,來自香港,三歲的時候移居中國內地,並在那裡生活了五年,就讀當地的學校和國際學校(那裡是我學習英語的地方)。之後我回到香港兩年,在那裡我繼續在另一所國際學校上學。父母的述職結束後,我又去了印度的一所國際寄宿學校繼續唸書。儘管聖誕節和暑假期間會回家,但大多數時間待在印度。我在印度學習了六年,然後移居英國,完成了我高中最後兩年的學業。目前我正在渡過一年的空檔年,之後將進入大學,主修建築。

穿越怒海狂濤,看見愛我的主

記得四歲那年,我夢見自己快被淹死了。突然,耶穌出現了(祂當時是一個二維卡通人物,穿著白色外套和紅色腰帶),奇蹟地將我從水中救了出來。雖然這夢很幼稚,但我相信這是關於「祂是誰」的準確描述。

不是童話,是第三文化

蘇格蘭―中國北方―香港 從前,有一個……等等!這可不是一個童話故事!是誰在講故事?好吧,嗨,大家好!我的名字叫Deborah,我來自蘇格蘭。不過,出生後不久就搬家到了中國北方。我在那裡認識了一些朋友,記憶中有一位叫利百嘉。不過那時候我必須上講中文的幼兒園,平時也必須講中文,不然老師就聽不懂。當然啦,幼兒園裡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玩,因為那時候我才三歲。我只記得遊樂場很棒,別的都不記得了。

在世寄居與大使命

我是第三文化孩子,又是宣子,在宣教工場長大,我越來越明白大使命帶有四個屬靈道理。隨著日子過去,這些道理帶來生命的安慰和挑戰,尤其當我由一個工場搬家到另一個,每處有其獨特的屬靈情況以及文化氛圍。我求神使用這些道理激勵與基督同行的你,無論你身處何地。

型男的航站人生

「你有沒有想過五年後,你會在這份職業上達到什麼成就?」聽到此問題時我停頓了一下,不是因為我沒想過,其實我非常清楚我想從事什麼工作。為了這次面試,昨天我逛遍各商場,到快打烊時才決心買下那雙比我所有衣物的總價還昂貴的皮鞋。我的掙扎是因為,倘若面試失敗,這錢豈不白花了?我從小就有飛行夢,有什麼職業比當空服員更好呢?經過多次的反覆不確定,得到神的確認,我終於確定我想當空服員。

別在我的頭上加光環

馮力殷 父母: 馮浩鎏、 馮鄭珍妮 姐姐: 馮欣寧 出生在宣教士家庭,我有許多獨特的經歷。我並不是說去周遊列國,或者對生命有激進新穎的全球觀點——全球化意味著這些經歷不再獨特——我是指與其他人的相處。太多時候,我發現自己身處奇怪的處境,就是與陌生人交往時,這些陌生人相信他們知道關於我的一切,我的生活,甚至我的未來。

跨越內心的疑惑

生於基督徒家庭,你自然而然身處非常「基督教」的環境(沒有更貼切的形容)。自小我便學習聖經故事、入讀基督教學校,雖然年幼,但我比學校老師更通曉聖經,我還記得怎樣糾正英文老師關於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的故事,那可是我最喜歡的聖經故事,她怎麼可能講得過我!

空檔年的收穫

我幼年時曾在一個亞洲國家山區住過一段時間。去年夏天完成高中課程後,我決定利用上大學前的空檔年回去當年的山區做義工。現在看來,若我當時選擇留在歐洲,很可能已找到兼職並安頓下來了。不過,回頭看那地六個月的經歷,無論拿甚麼來換、甚至安穩的未來,我也絕不願意。

皮卡丘在新加坡的日子

聽到媽説我可以向學校請假跟隨她到新加坡好幾周,真的很興奮呢!我已聽過「海外基督使團」這名字很多次,早前陪媽去上 候選宣教士課程時,我和鈴木家的三個小孩交上了朋友,他們的爸爸是日本人、媽媽是中國人。這次因為我們的父母都去新加坡參加使團的「迎新課程」,我可以和鈴木家的小朋友在那邊待上一個月!每天見面一起玩,耶!

與眾不同?

現在我偶爾會覺得跟別人不同,因為我正在我的第三個亞洲國家服事!我還在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問候、回應和建立關係,這些都不容易。但我同時也感到獨特,因為上帝給我第三文化子女(TCK)的身份。我已經學會不論祂呼召我到何處或做何事,都能自在安穩!